史上皇帝第一副春联为何成了灭国的预言?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 , 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 抒发美好愿望 , 是中国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古往今来 , 贴春联是民间欢度春节的第一件事情 。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 , 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 , 红底黑字 , 稳重而鲜艳 。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 诸如“六畜兴旺 , 五谷丰登”之类 。
春联最早被称之为“桃符” , 据《王烛宝典》 , 《燕京岁时记》等史料记载 , 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 中原春节就开始户悬“桃梗” , 又称“桃符”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 , 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 , 即有文人墨客 , 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 , 以图润笔 , 祭灶之后 , 则渐次粘挂 , 千门万户 , 焕然一新 。”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北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中 , 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
【史上皇帝第一副春联为何成了灭国的预言?】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两宋时期 , “春联”虽然称之为“桃符” , 但是 , 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 , 推用在楹柱上 , 后人名曰“楹联”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所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 , 家家户户挂春联的盛况 。南宋以后 , 宜春帖多用联语 , 且把粉红笺写出 。有些人集诗经古语 , 有的集唐宋诗句 。相传可考的 , 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 , 千门淑气新 。”这是春联中为人称道的佳联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 , 那是明代的事 。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 ,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 , 除夕前勿传旨 , 公卿士庶家 , 门口须加春联一副 , 帝微行出观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 , 观赏笑乐 , 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帝王的提倡 , 使春联日盛 , 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
明朝初年 , 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喜欢排场热闹 , 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 , 就想推广一下 。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 , 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 , 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 , 朱元璋微服巡视 , 挨家挨户察看其门上的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 , 他就非常高兴 , 赞不绝口 。当他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时 , 便十分生气 , 询问什么原因 , 侍从回答说 , 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 , 过年特别忙 , 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 , 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 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巡视结束后 , 朱元璋返回宫廷时 , 又路过这里 , 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 , 就问是怎么回事 。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 , 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 , 我们高悬在中堂 , 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 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由此可见 , “春联”的得名和推广 , 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 , 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