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身上出现过哪些典故?这些典故都与谁有关

曹操问裴潜
《世说新语·识鉴》曰: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
裴潜评价刘备居国不治,守边为主 。
死里逃生
《典略》曰: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于从事,遂与相随,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 。
这件事一方面提到了刘备的武勇,但更多的是刘备的急中生智和临危不惧,想想看,若是刘备只是一介武夫,十分勇敢的与贼兵拼命,或是慌张被杀,还会有日后的昭烈皇帝吗?
感化刺客
《三国志》: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 。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 。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 。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 。众多归焉 。
这不仅仅是刘备礼贤下士的真实写照,也说明了刘备的个人修养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
髀肉之叹
《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 。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
因生肉而感概,千古英雄,几人有如此气概?
耻杀宋忠
《汉魏春秋》曰:刘琮乞降,不敢告备 。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 。琮令宋忠诣备宣旨 。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议 。
刘备在这种危急的境况下,虽然很生气,仍然能保持镇静,像宋忠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值得自己动手杀死,于是让宋忠走了 。
孝直避箭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裴松之引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 。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 。”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 。”遂退 。
势危而不肯退,由此可见,刘备不仅不是窝囊废,而且十分勇敢好战,而法正与刘备的君臣之情,也是值得称道的 。
身份不明的刺客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引注:曹公遣刺客见刘备,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 。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 。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 。须臾,客入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 。”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 。”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 。”追之,已越墙而走 。
这件事后人认为其疑点重重,破绽多多,但无论如何,只通过谈话就了解了一个人的能力,这都显示了刘备极强的知人识人能力 。
求田问舍
释源:《三国志·魏志·陈登传》: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 。……年三十九卒 。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许君沦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 。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色,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 。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