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打拐用重刑:人贩子被砍头后要分尸

古代中国将拐卖人口称为“略卖” , 从汉代开始 , 法有明文此乃大罪 , 但因为有较大的收益 , 虽是王法如炉 , 这种买卖依然千百年来有人做 , 《史记》中多处记录拐卖人口的勾当 。《季布栾布列传》载 , 被封为俞侯的栾布年少时 , “为人所略卖 , 为奴于燕 。”
据《外戚世家》记载 , 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弟弟、堂堂国舅爷窦广国曾被人拐卖 , 他和窦太后相认 , 是一段曲折感人的人伦故事 。这位国舅爷字少君 , “少君年四五岁时 , 家贫 , 为人所略卖 , 其家不知其处 。”很显然 , 这不是穷人家因生活艰难自愿卖儿卖女 , 而是典型的被人贩子拐卖 。因为窦家穷 , 父母没有能力去寻找儿子 。窦少君辗转被卖了十几家 , 最后卖到河南宜阳 , 被主人弄到山中烧炭——— 此类“黑窑工”真是历史悠久 。在黑炭场里窦少君九死一生 , 后跟随主人去了长安 。
网络配图
少君被拐卖时已能记事 , 而且这人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主 , 他记得自己的姓氏与家乡 。这时候已经长大的他听说汉文帝新立的皇后窦氏是自己家乡观津人 , 而窦姓不如李、王、张那么多 , 再对照新皇后的年龄 , 他认为这就是当年被选进皇宫的姐姐 , 于是上书认亲 。当时窦家的父母早已故去 , 难保不是人想冒认皇亲 。窦少君特意提到年少时跟着姐姐去采桑 , 曾从桑树上掉下来 。提起这样的细节 , 窦皇后有几分相信 。禀告汉文帝后将其召进宫廷问话 , 有关家乡的事一一能对上 。
那时候没有DNA检测技术 , 纯靠据细节判断 , 窦氏再问你还记得什么事呀?少君回答说:“当年姐姐被选进宫时 , 和我在驿站中诀别 。姐姐请求驿站的人给我洗了个澡 , 又让他们让我饱吃了一顿 , 才离开我而去 。”——— 一入宫门深如海的姐姐临别时 , 对自己年幼的弟弟也就能做这些关爱了 , 这种细节任何人一生都忘不了的 , 于是窦皇后抱着弟弟大哭 。结局当然皆大欢喜 , 皇帝降旨 , 赐给田舍与金钱 , 并封侯 。
可见在古代特别是蓄奴成风的汉代 , 将男孩子拐卖的主要目的是做奴隶 , 就如拐卖弱智者进黑砖窑一样 , 以此最大限度地从奴工身上榨取利益 , 而将好好的孩子如窦少君弄残去乞讨 , 其收益不如奴工 , 且风险更大 。———无论在哪朝哪代拐卖人口并将其伤害的罪都比单纯拐卖重得多 。古代人贩子拐卖女童 , 主要是卖给大户人家当奴婢或者卖给那些养“瘦马”的“妓女专业户”训练 , 等其长大后再让其入青楼为养母谋利 。《红楼梦》中那位可怜的香菱(英莲) , 生在小康之家 , 父亲甄士隐十分疼爱她 。正月十五家中仆人抱着她去看灯时 , 仆人将小女孩放在门槛上自己去厕所小解时被人贩子抱走了 。
网络配图
【汉代打拐用重刑:人贩子被砍头后要分尸】甄氏“夫妻二人 , 半世只生此女 , 一旦失落 , 岂不思想 , 因此日夜啼哭 , 几乎不曾寻死” 。后来香菱被呆霸王薛蟠抢走 。在贾雨村手下当差的原葫芦庙小沙弥将香菱的身世告知贾雨村:“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 , 养在一个僻静之处 , 到十一二岁 , 度其容貌 。带至他乡转卖 。当日这英莲 , 我们天天哄他玩耍;虽隔了七八年 , 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 , 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些 , 然大概相貌 , 自是不改 , 熟人易认 。”可那时甄家已败落 , 甄士隐因伤心而入了空门 。当年受过甄家大恩的地方长官贾雨村 , 惧怕薛家和贾府的权势 , 根本就不想救这位被拐少女出火坑——— 可见解救被拐儿童 , 还是得靠自家亲人 , 官府是靠不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