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是越王勾践还是孙权?

导读:卧薪尝胆这是大家很早就熟知的一个典故 , 我们都为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勇气所感动 。可是若追溯历史根源 , 卧薪尝胆并非越王所为 , 这些经历是后人为了突出越王形象后加上去的 。按照传统的说法 , “卧薪尝胆”应该发生在春秋时期 。而在所有记载春秋史事的史料中 , 记述最原始 , 也最为可信的 , 当推《左传》和《国语》了 。但是翻遍这两本书 , 就会发现其中令人失望甚至产生疑惑的端倪 。
网络配图
《左传》在“定公”和“哀公”两部分 , 以及《国语》在“吴语”和“越语”部分 , 虽然都详细记述了关于越王勾践的生平事迹 , 却都没有提及“卧薪尝胆”一事 , 哪怕是只语片言 。
这种不约而同的历史记载 , 让人很是觉得纳闷和不解 。
众所周知 , “卧薪尝胆”是一个合成词汇 , 是“卧薪”“尝胆”两件事的总称 。对于“尝胆”一事 , 春秋史料一片空白 , 一直到了汉朝才有了最初的记载 。
对于“尝胆”一事 , 春秋史料一片空白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越王勾践世家》时 , 第一次把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 , 坐卧即仰胆 , 饮食亦尝胆”的事写进了《史记》中 , 但没有提到“卧薪”一事;东汉学者赵晔在作《吴越春秋》时 , 虽然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 , 出入尝之”的事 , 但仍然丝毫没有“卧薪”的记述 。
直到唐宋时期 , 在一些着述性的文字中 , 才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说法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 。
越王勾践“出则尝胆 , 卧则枕戈”
北宋学者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 , 卧则枕戈” 。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 , 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 , 卒以报吴” 。戈 , 在古代是一种兵器 , 显然不是传说中的干柴硬棒 。
可见 , 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 , 从春秋到两汉 , 直到唐宋时期 , 一直没有明确记载 。
把“卧薪”和“尝胆”两个词语连缀起来 , 作为一个成语使用 , 最早出现于北宋文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中 。苏轼对孙权这个三国风云人物 , 显然尊崇有加 。在那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中 , 苏轼穿越时空隧道 , 凭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 , 模拟孙权的口吻写道:“……仆受遗以来 , 卧薪尝胆 , 悼日月之逾迈 , 而叹功名之不立 , 上负先臣未报之忠 , 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
网络配图
孙权有没有“卧薪尝胆” , 《三国志》《汉书》没有记载 , 就连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小说中也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 。可见 , 孙权“卧薪尝胆”一事纯属苏轼虚构和杜撰 。即使有 , 也与越王勾践八竿子抡不到一块 , 毫无相干 。
不过 , 苏轼毕竟是苏轼 。作为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 , 作为一代名噪半个世纪的大文豪 , 其文章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 由他首创的“卧薪尝胆”字眼也得到了广泛流传 。
所以 , 到了南宋时期 , 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爱国官吏、学者 , 不能满足南宋的半壁江山 , 时常追忆越王勾践的英雄事迹 , 在他们的奏章、着述中 , 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 , 也无非是拿勾践说事 , 有针对性地从侧面敲打一下一贯懦弱无能的南宋皇帝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