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秘史:康熙为何三十年不葬祖母孝庄皇太后?

6岁的福临被拥立为新皇,是权力斗争的微妙结局,但是在众多的皇子中选中福临,而多尔衮表示同意,这就和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分不开了 。对于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民间有很多传说,这也是清初四大疑案之一 。传言的产生,始于张煌言(即张苍水)所写的七言绝句 。在这首题为《建夷宫词》的诗中写道:
【清宫秘史:康熙为何三十年不葬祖母孝庄皇太后?】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
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 。
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
这首诗成于顺治七 年(1650年),是当世人的记载,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在民间快速流传开来 。可是,如果清初真有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封摄政王为“皇父”一事,必然有颁 诏告谕之文 。然而,虽然传言众多,但一直没有关于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证 。这有可能是被皇室后人、历代帝王所隐灭造成的 。
网络配图
孝庄与多尔衮相恋是否属实
民间流传着太后下嫁摄政王的传言,很可能与孝庄和多尔衮相恋的事实有关 。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创业过程中,皆得力于政治婚姻 。太宗的孝端、孝庄两位皇后都出自于博尔济吉特氏 。满洲皇室与这个家族累世结姻,早已成为国戚第一家
孝庄皇后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清史稿》中记载她“于天命十年二月来归”,那时的孝庄不过是13岁的孩子,按当时的情况估计,她是 来投靠她的姑姑,等到年龄合适的时候再择佳偶婚配,本没有打算要成为太宗的妃子的 。而多尔衮生于万历四十年,长孝庄一岁 。由于在努尔哈赤崩逝时,四大贝勒 处于政治利益的考虑,逼迫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陪葬,这样尚且年幼的多尔衮和弟弟多铎,就由太宗抚养 。此时多尔衮15岁,孝庄14岁,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而且年岁相当,滋生情愫,是极为正常的事 。而传说中,多尔衮毫不避嫌,“亲到皇宫内院”的事,为了孝庄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任何人 。此外,多尔衮 是否曾自称为“皇父摄政王”也是这场传言的一个疑点 。《朝鲜实录》中记载“皇父”这个称呼只是清朝官吏与朝鲜使臣之间私下的称谓,单凭此一条,不能完全证 明有无下嫁之事,只能证明在诏书与使节的官方辞令中,没有公开承认太后下嫁的文字而已 。但是,不管怎样,有“皇父”之称传出,即使孝庄没有真的下嫁于多尔 衮,也必然与其有暧昧关系 。
孝庄因何不与太宗合葬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75岁的孝庄离开了人世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孝庄并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于关外昭陵,而是要求别葬于关内盛京之西的昭西陵 。如此出于情理之外的请求,引发了多方的揣测,世人以为发生这种变故很可能是下嫁之故 。
史书记载,孝庄太皇太后在临终之时,告诉圣祖康熙,由于太宗陵寝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为自己而轻动土木,而且,自己心中还时刻惦念着顺 治与康熙父子,所以,应当在顺治孝陵附近安陵 。但这不过是官方文书藻饰之辞,不能够令人折服 。而且,在事实上,康熙年间也认为这事难办,难堵众人悠悠之 口 。终康熙一朝也始终未能安葬孝庄,孝庄的梓宫一直停放在顺治孝陵之侧 。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服父丧27个月之后,才动工兴修昭西陵 。
网络配图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节中强调的是“入土为安”,但康熙却三十多年不葬祖母,虽然雍正解释为康熙与祖母感情笃深,不忍下葬,但这始终是说不过去的,其中必 有迫不得已的隐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