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贤是谁?李鸿章临终为何痛骂毓贤误国?

毓贤这个人的定性有点复杂,说他是民族罪人吧,他的确是一个爱国者,对大清的忠贞一片诚心可感天地;说他是民族英雄吧,他的“爱国”行为却为大清带来了巨大灾祸 。从毓贤身上,既可以看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也可以看出历史吊诡的一面 。
作为晚清政治舞台上名臣的毓贤,是以极端排外著称的,这个人是监生出身,他的官是捐来的,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选用同知捐纳知府派分山东,在山东工作了二十多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授山东巡抚,成为山东最高行政长官,成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达到了仕途升涯的顶峰 。
网络配图

毓贤对中国政治的最大影响,就是一手扶持了义和团,可以说,如果没有毓贤的大力支持,义和团运动不会发展到后来的地步 。毓贤是有名的酷吏,在官场上被称为“屠户”,在曹州任知府4年,采用大批逮捕、滥用酷刑和大批屠杀的恐怖手段进行统治 。对于义和团,毓贤一开始也是“无情剿杀”,但后来,却变“剿”为“抚”,由全力镇压转变成全力扶持,促使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缘于他的那颗“忠君爱国”之心 。
毓贤忠于皇室、热爱大清,当时清国最大的敌人,就是蛮夷,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清国一败再败,先败于英国,再败于日本……作为一个爱国者,毓贤对此痛心不已,因此他极端仇视外国人,恨不得将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全部杀光 。但作为弱势一方的清廷,无力与外国人对抗,但在剿杀义和团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平原事件后,毓贤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外国教会势力比义和团对清朝统治的威胁更为严重,而义和团是反教会、反洋人的,因此,可以成为抗拒洋人势力的重要力量 。
如此一来,他对义和团的镇压就不像以前那样卖力了,他改“义和拳”为“义和团”,采取了由“剿”变“抚”的策略 。光绪二十四年,他提出“化私会为公举,改拳勇为民团”的主张,升任山东巡抚后,明确表示“民可用,团应抚”,并特意在省城济南设场招纳拳民,令义和拳民教授兵勇拳艺 。对于平原、高唐、茌平一带朱红灯、本明和尚(后改名心诚和尚)等义和拳领袖设场授徒、攻击教堂、打击教士的行为,他坐视不管,且暗中支持,客观上推动了义和团组织的壮大 。
网络配图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7月,平原县杠子李庄教民李金榜欺压拳民,知县蒋楷袒护教民、派兵捉拿拳民,引发武装冲突,毓贤闻讯后,一面派兵弹压,一面将蒋楷等人撤职查办,又派济南知府卢昌诒“亲往抚绥”平原义和拳,并通令山东各地义和拳、大刀会等一律改称“民团”,允许朱红灯所部义和拳建旗帜,皆署“毓”字,自此,山东义和拳声势越来越大 。
毓贤对义和团的支持,引起了外国势力的极大愤怒,视其为纵容义和团的“罪魁祸首”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清政府迫于压力,将毓贤撤职,改派袁世凯任山东巡抚 。去职后的毓贤回到北京后,依然不忘向端王载漪、庄王载勋、大学士刚毅等力荐义和团,并在面见慈禧太后时,向慈禧推荐义和团,毓贤的游说行为,使“义和团可用”思想渗透到清国上层统治者的思想中,为日后向各国宣战埋下了伏笔 。
1900年,毓贤被重新起用为山西巡抚,这样一来,他又有了施展的机会,毓贤到山西后,排外更加激烈,对拳民首领待若上宾,唆使义和团焚烧教堂及屠杀教民,之后又以保护传教之名,命全省教士集中到省城太原的一间房子里,于1900年7月9日,在巡抚衙门西辕门前,将这46人尽数杀害(12名天主教方济各会的意大利籍主教、修士和修女,34名英国浸信会传教士,包括11名幼童);毓贤还亲手杀死了天主教山西北境教区正主教艾士杰;在他主政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山西全省共杀传教士191人、中国教民及其家属子女1万多人,焚毁教堂、医院225所,烧拆房屋两万余间,是各省中死人最多的一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