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的独特之处:大量史料被谨慎考证

《新唐书》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 , 著名文学家 。宋祁及其兄宋庠 , 在当时有“二宋”之称 , 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 , 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散文为其特长 。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 。
参加编撰《新唐书》的其它作者 , 也都为北宋时期名家高手 。宋仁宗嘉佑年间曾公亮《进新唐书表》中所列之范镇、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 , 都是当时文坛知名人物 。范镇曾为翰林学士 , 文笔流畅 , 有《东斋纪事》等百余卷流传于世 。王畴文辞严丽 , 一向为世所称 。宋敏求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 , 富于藏书 , 曾编《唐大诏令集》和《长安志》 , 对唐史十分熟悉 。刘羲叟是著名天文学家 , 后来曾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 , 《新唐书》用这些人主笔 , 自然文采粲然 , 体例严谨 。
另一方面 , 宋、欧等人在修《新唐书》时 , 态度也很认真 。欧阳修负责〈本纪〉、〈志〉、〈表〉部分 , 撰稿六、七年 。宋祁的〈列传〉部分时间更长 , 前后长达十余年 。他曾一度为毫州太守 , “出入内外”把这部稿子随身携带 。在任成都知府时 , 每天晚宴过后 , 开门垂帘燃烛 , 几乎都要著作到深夜 。这种认真谨严的态度 , 使《新唐书》在不少方面的确胜过《旧唐书》 。
《旧唐书》因撰稿时间仓促 , 有些转抄自唐实录、国史的痕迹都没能抹掉 , 存在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 。宋祁等在新修时 , 把这些不伦不类的话都删削了 。使《新唐书》在体例和笔法、风格上显得比《旧唐书》完整严谨得多 。另外 , 《新唐书》在列传的标名上也作了归纳整理 , 如把少数民族仕唐将领合并到“诸夷蕃将传”中;把割据的藩镇也归到一起来写等等 。这样 , 就使得眉目更为清楚 。
《新唐书》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特点为后世人赏识 。也有了巨大的影响 。
史料考证
因为北宋时期比较安宁 , 有许多在战乱时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 , 到北宋初年得到了征集和整理 。据专家估计 ,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参考史料达三百种之多 , 《新唐书》的修撰与《通鉴》时间相近 , 司马光看到的 , 宋、欧等势必见到 。如在《新唐书》增加的《李绩传》记载立武后之争时的态度 , 记房玄龄论守成之难易 , 都是《旧唐书》和其它书所不及的 。其它如《新唐书》的《食货志》里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籴、矿冶等资料;《地理志》记载各地河渠陂堰的灌溉情况和各州的土特产 , 也都是他书少见的珍贵史料 。
【《新唐书》的独特之处:大量史料被谨慎考证】欧阳修还是当时有数的金石大家 , 他对古代金石学颇有研究 , 曾撰《集古录》 , 用金石刻的记载考证史实 。最有名一例 , 即他用孔颖达碑文考证出这位唐初杰出经史学家表字冲远的事实 。这些都使《新唐书》在某些史实考证方面更胜一筹 。
体例创新
《新唐书》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 , 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 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 , 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 , 保存了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 。《新唐书》的宰相、方镇诸表 , 也给读者认识唐朝宰相族系(世家大族)的升降和藩镇势力的消长 , 提供了一条线索 。著名史论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 。这是公允的评价 。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 , 魏晋至五代 , 修史者志、表缺略 , 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 。以后各朝史书 , 多循此制 。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