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冉求被孔子逐出师门,盘点中国师徒决裂事件

万世师表的孔子就曾公开将学生冉求逐出师门,并被其他弟子记录到了《论语》中 。孔子曾经大骂过宰予、子路,但从未说过不认他们是学生 。冉求则是真把老夫子气够呛,不仅公开对说这小子不是我徒弟,还让众弟子“鸣鼓而攻之” 。
被孔子逐出师门的冉求
孔老夫子之所以出离愤怒,是因为和冉求在政治上存在分歧 。冉求作为当时鲁国权臣季康子的得力家臣,帮助季康子推行赋税制度改革,这显然和孔子“敛从其薄,以德为政”的主张南辕北辙,最终导致被逐出师门 。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后来科举官僚体制下衍生出的门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不谐、反目、破裂大多是因为政治利益或党派之争,比如曾国藩和李鸿章 。
再比如慈禧仓皇西逃时,大清国第一位亲自领兵“护驾”的臣子岑春煊和其塾师赵藩俩人就因为政见不合而反目,在岑春煊因为镇压四川有功被升为两广总督,而赵藩被贬为永宁道任后,当时四川流行着一句话“师道何所道?且看永宁道!”可谓辛辣刺骨 。
岑春煊
而到晚近以来,因为西方学科制度的引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老师在学生面前并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在学术上也不必完全按照老师的规划或主张而为,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这种师生之间的相互辩难启发,在西南联大中尤为普遍,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影响师生关系 。所以,真正导致师生反目的,还是学术之外的因素 。
康有为与梁启超
梁启超后来因为康有为拥护张勋复辟而与其分道扬镳就是一例 。当时梁启超说了那段著名的话:“且此次首造逆谋之人,非贪黩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 。”所谓大言不惭之书生,就是指他的恩师康有为 。康有为看到后自然咬牙切齿,专门写诗怒斥“逆徒”: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 。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 。这是说梁启超违背伦常,食父食母,禽兽不如,够狠的了 。
梁启超被康有为视为“逆徒”,不久自己也有了专属的“不肖弟子”——徐志摩 。他喜欢徐志摩的才气,却看不惯他的私人生活 。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后,便向发妻张幼仪发了离婚通知书,梁启超知道后立即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 。但徐志摩显然是“婚恋自由”的坚定贯彻者,逐林不成,转而又对陆小曼爱得死去活来,后来俩人还真结了婚 。
徐志摩与陆小曼
在结婚典礼上,被徐父坚决要求做证婚人的梁启超,发表了有史以来最不留情面的证婚词:“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此处省略对徐陆二人品行的批评)……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虽然没有到宣布解除师生关系的地步,但恐怕之后俩人也是老死难有往来了 。
但同样是“性情中人”的黄侃就比较幸运,他虽然对同门师妹(早前还是师生)黄绍兰始乱终弃,并且一生结了离、离了结多达九次,但他的老师章太炎仍对他青睐有加,看来是奉行“学术是学术,品性是品性”,但师母汤国梨看不下去了,公开发文骂其“有文无行,为人所不耻”,是“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 。
黄侃
当学生的虽然不必赞成老师的学术观点,但最好还是要明白老师到底主张什么反对什么为好 。汪篯虽然一度是陈寅恪最得意的弟子,但似乎并没有深刻领会老师的理念 。
1953年,以陈伯达为主任的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刚成立的历史研究所的基础上再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 。拟由陈寅恪担任第二所 (中古研究所)所长 。但不管是老友李四光、章士钊,还是弟子周一良的多次劝架,陈寅恪一律婉拒 。最后汪篯主动请缨,前往广州去游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