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解密:诸葛亮是如何被后人神化的?

导读:诸葛亮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抬上历史神坛的?早先,在晋朝陈寿《三国志》中,曹魏才是正统,为何会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刘皇叔为正统呢?诸葛亮的形象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被神化的?
中国历史上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评价,不是从一开始就固定的 。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诸葛亮形象,其实与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有较大的出入,在漫长的历史中,诸葛亮有一个逐渐被神化的过程 。而这个神化的痕迹之一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赤壁大战 。
网络配图

【档案解密:诸葛亮是如何被后人神化的?】苏东坡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传诵千古,“赤壁大战”也成为了一个经典 。很多人可能认为,诗中“羽扇纶巾”说的就是诸葛亮指挥若定、料事如神的风采 。其实,这种赞扬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属于周瑜的,而非诸葛亮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神化诸葛亮,不得不将周瑜大大贬损一番,周瑜成为衬托诸葛亮完美形象的最大牺牲者,最后还编造了一段周瑜被气死的情节,死前还悲叹命运:“既生瑜,何生亮” 。故事自然编得不错,但与事实则有较大出入 。
首先,在人们熟知的“赤壁大战”故事中,诸葛亮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策略家,而周瑜则是年轻气盛的小伙子 。事实上,当时的诸葛亮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周瑜不仅在资历上比诸葛亮资深很多,年龄上也是诸葛亮的大哥 。周瑜诞生于公元175年,诸葛亮诞生于公元181年,也就是说,周瑜比诸葛亮年长6岁 。赤壁大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诸葛亮27岁,周瑜33岁 。此时的诸葛亮,刚刚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一年左右,还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也不太被人知道,而周瑜作为吴国军事统帅已经快10年了(周瑜24岁被任命为中郎将) 。
其次,《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期间,诸葛亮怀着“联吴抗曹”的主张,纵横捭阖,舌战群儒,甚至还用激将法换得了周瑜“与曹贼势不两立”的态度 。似乎“联吴抗曹”都是诸葛亮战略远见的兑现,“赤壁大战”是这一战略规划的第一步 。事实上,早在赤壁大战7年前,鲁肃就向孙权提出了“三分天下,联刘抗曹”的主张 。因此,诸葛亮向刘备献出的《隆中对》有抄袭的嫌疑 。区别仅仅在于,鲁肃的“刘”指的是刘表,诸葛亮的“刘”是取代了刘表的刘备 。作为吴国军事统帅,周瑜对于鲁肃的意见长期都是支持的,实际上不存在被激将的必要 。
第三,《三国演义》在“赤壁大战”中描述的黄盖苦肉计、周瑜小肚鸡肠被气死、“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火烧战船,乃至赤壁之战的地点等等一系列情节,现在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史实证明其错误或表示质疑 。例如,历史记载,周瑜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正史上也没有被气死的描述 。再如,有史记载,所谓火烧战船,是因为曹操的北方士兵在南方水土不服,普遍生病,士气下降,曹操自己烧毁了战船脱离战场 。甚至还有人对“借东风”也提出了质疑 。这种观点指出,“赤壁大战”时,是否有成熟的风帆技术还值得探讨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的风帆技术出现在3世纪以后 。那么,在赤壁大战所处的3世纪初期,风帆技术究竟如何并不明朗,其技术水平能否借助顺风,快速逆流而上也值得存疑 。当然,大多数中国科技史专家认为三国时期风帆技术确实已经有了,否则,孙吴很难到达台湾,开辟海洋航线 。
网络配图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确实有大量的文学描写违背了历史事实,其中在诸葛亮和周瑜的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目的就是要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周瑜成为诸葛亮神化过程中的牺牲品 。除赤壁大战外,其他美化诸葛亮的痕迹也很多,不一一罗列 。那么,《三国演义》为何要大量虚构历史,扬孔(明)抑周(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