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朝士兵的武器配置全身上下武装到牙齿

唐朝是中国古代军事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 , 其优秀的军事将领层出不穷 , 早期的李靖、李勣、秦叔宝、尉迟恭 , 稍晚的薛仁贵、苏定方、刘仁轨 , 盛唐后的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 乃至后期的李晟、李塑父子 , 个个都有拿得出手的战绩 。

然而 , 军事是个科学活、技术活 , 不仅要看将军打得多威风 , 还得看单兵的装备、兵团的配合及战术的运用 , 这些枯燥的东西 , 往往能反映出战争的真实面目 。
本期国学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朝士兵的装备和组织情况 。
唐史料对装备的记载
具体到每支部队有几匹马、几口锅
关于军队的装备 , 一些演义里的描述是极其粗线条的 , 或者说是不靠谱的 。例如《三国演义》 , 只有大将们叱咤风云、横扫战场的大场面描写 , 至于士兵穿什么、吃什么、带多少装备 , 那都是未知数 。
《说唐演义全传》则开始涉及到军队基层单位 , 诸如薛仁贵 , 传说他当过伙夫 , 但是薛大哥是英雄 , 一心想着上战场厮杀 , 具体怎么做饭 , 一餐做多少量 , 也是笔糊涂账 。


从北宋李公麟的《免胄图》上可以看出唐朝士兵的着装风格 。
历史是琐碎的 , 要了解它的真相 , 得去翻史料 , 比如对于唐朝军队的装备 , 《新唐书》的“兵志”就有记录 。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 , 是民与兵合一的机制 。这种兵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士兵出征的很多装备得自己掏钱购置 , “皆自备” 。具体自备哪些东西呢?《新唐书》交代得很清楚:人均一张弓 , 三十支箭及一种叫胡禄的箭囊;横刀一把—一种佩刀 , 日本现在有完整样本 。武器有了 , 还得有后勤装备 , 即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各一件 。当然 , 还有吃的:人均携麦饭九斗、米二斗 。此外 , 还有着装要求 , 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 , 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 , 背上有长枪 。
以上装备是不是都直接配置在士兵身上呢?不得而知 , 如果是这样 , 那份量也不轻 , 不过根据记载来看 , 军队里有驮马 。这些装备在平时都储存在折冲府的军库里 , 当有军事行动时 , 再看具体情况进行发放 。
隋炀帝时期远征高丽 , 因为路途遥远 , 粮食运输艰难 , 所以每名野战士兵身上要负重好多天的粮食 , 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和战斗力 。也因此 , 有些士兵冒着杀头和饿肚子的危险 , 将粮食埋在地下 。
如果是和平时期 , 这些府兵就配备横刀和弓矢 。
个人装备如此 , 那么单位的配备情况又如何呢?唐初士兵三百人形成一个团 , 每五十个人组成一个队 , 每十个人组成一个火 。火是一个很小的军事单位 , 但仍会配备六匹驮马 , 如果弟兄们实在差钱 , 可以用驴子代替驮马 。同时还有布幕、铁马盂、铲子、凿子、箩筐、斧头、钳子、甲床等各两件 , 锅子、火钻、盐袋、碓等各一件 , 马缰绳三件 。马盂是什么呢?据唐朝人李筌的《太白阴经》记载 , 它是一种盛食品的容具 , 有木制的 , 也有铁制的 , 容量为三升 , 能保温 , “冬月可以暖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