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不需要改变自己

1. 内向性格的人通过了解自己来了解世界  
IT狗黄吉米是一个从不问路的路盲 。
以前无论上班还是上街,一本最新版的上海分区地图册、一个指南针,总是少不了的 。
有了智能手机,地图册和指南针是退休了,可你又会看到一个拿着手机,不停对着天空划“8”字,以便让手机上的指南针确定方向的人 。
黄吉米觉得自己性格内向,但什么叫“内向性格”呢?
我们通常把那些比较沉默的、不太与人打交道的人称为内向性格,把性格活泼开朗的人称为外向性格 。
但是,这并不是内向与外向的本质区别 。很多内向型人,并不是不擅长与人交流,而是不喜欢 。
比如说,黄吉米考虑要不要买Iphone7,明明朋友已经入手,问一下,10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他偏要花半天的时间研究各种测评 。
有一项工作,可以移交给同事完成,但沟通工作要花15分钟;也可以自己做,同样要15分钟完成,可他宁可自己手顺完成了,也不愿跟同事配合 。
MBTI16型人格对内向性格的定义是:专注于内心世界,通过仔细考虑资讯、观点、概念来获得满足感,而不是通过与人相处、团队合作来获得满足感 。
比如,和朋友的交谈中,你听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或者,你自己在阅读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哪一个更让你开心?如果是后者,你很可能倾向内向性格 。
当然,没有纯粹的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如果有,一定是在精神病院里 。也就是说,每一个正常人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内向性格的因素 。

内向的人,不需要改变自己

文章插图
“我喜欢独处,喜欢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赏树木、花朵、天空……如果给我机会让我从周六晚上独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会很开心 。”
——内向性格的赫本说
  2. 内向型人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吗?  
总体上而言,这个世界对内向型人(特别是男性)充满了各种偏见 。
小时候,妈妈总说:“这孩子,见了生人就躲,长大肯定没出息 。”(内向=没出息)
上学时,老师说:“其实是个聪明孩子,就是太胆小,以后只能吃公家饭 。”(内向=保守)
找工作,面试官说:“我们需要那种勇于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员工 。”(内向=没有进取心)
相亲后,姑娘说:“太闷了,以后肯定不懂情调 。”(内向=无趣)
美国有一位专门研究内向性格的专家苏珊?凯恩(susancain),她写了一本书,叫《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书中认为:在强调竞争、高调与张扬的现代社会,外向者往往被赋予更有能力的假相——这一点上,中国也越来越像美国 。

内向的人,不需要改变自己

文章插图
所以很多内向型人,都一度很羡慕那些能在人群中高谈阔论、在朋友聚会时谈笑风生的人,虽然明知那些场面话没有一句话是走心的
于是,他们开始屈从于社会偏见,强迫自己从心爱的书里走出来,强迫自己融入那些热闹的社交场合,强迫自己与莫名其妙的人强颜欢笑,还美其名曰:改造性格 。
一位所谓的成功人士在“成功性格培训”上,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时说:“我从小就很内向,特别不自信 。跟别人说话也是结结巴巴,大学毕业几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 。后来,一个偶尔的机会,我上了这个课,从此我努力改变自己,大胆地跟陌生人聊天,不管会不会被对方嘲笑 。今天,我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因为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孤僻自卑的我了……”
你骗谁呢,大哥!不就是为了卖课吗?你不是成功地改变了自己,你是成功地恶心了自己 。
对于有志改变自己的性格的朋友们,性格理论要对你说一声“对不起”了 。在对MBTI性格测试的结果长期追踪中发现,16型人格的四对性格特征中,“内倾——外倾”是最稳定的一对指标 。

内向的人,不需要改变自己

文章插图
我有一位高中同学,跟陌生人说不到两句话就会脸红的那种,看了当年很流行的卡耐基的成功学书,决心当一名采访人员,去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 。
工作几年后,我遇到了在新闻界小有名气的他,谈起往事,他说:
他一度以为自己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性格,直到在一次交流活动中,领导谈到成功的内向型采访人员时,竟然把他列为典型 。
那一刻,假想的世界崩塌了 。原来,内心深处的那个内向的小男孩,从未离开过自己,只是不知不觉中,他已经长大了,学会如何面对这个不友好的世界!
一个内向型人,也可以吸引那些外向型人追随你的世界、感受你的魅力——这才是内向性格赋予你的真正的价值 。

内向的人,不需要改变自己

文章插图
从“专注内心世界”这一点出发,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内向型人的三个大大的优势 。
 
3.优势一: 或者喜欢深入思考,或者善于冷静地观察  
苏珊·凯恩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解析了沃伦?巴菲特的内向性格与他成功的关系 。
巴菲特曾说过一句话:“投资成功的秘诀无关智商,你只需拥有一般水平的智慧,剩下的就是抑制自身冲动的性格 。”
苏珊?凯恩猛点头:Bingo!这就是内向性格的优势了,它帮助巴菲特坚守这些投资理念,还包括:睿智地坚持、谨慎地思考、善于发现和应对警示信息……
有一类内向型人偏向于思考 。与别人交流的时间,省了!与团队配合的精力,压缩!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专注于发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
还有一类内向型人偏向于观察 。外界的无效信息,屏蔽了!外界的多余刺激,无信号!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专注于那些被人忽视的细节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就是内向性格的人可以更专注那些深奥理论或细微感受的原因 。

内向的人,不需要改变自己

文章插图
【内向的人,不需要改变自己】 “引导男人走向艺术和科学殿堂的最强烈的动机就是逃避日常生活 。”
——内向性格的爱因斯坦说
  4 优势二:温和而坚定的管理风格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内向型人不适合管理 。
MBTI16性格理论研究者对大量管理人员进行性格测试后,发现内向性格约占40%,区别并不明显 。
美国建国初期,出现了大量像华盛顿、林肯的这样内向性格的领导人,苏珊?凯恩认为:“那时,内向型性格的人更容易获得尊重,当时的人们注重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个人所表现出的内心的力量、正直、美德 。”
如果说,亲和的沟通力、光芒四射的个人魅力,是外向型领导人影响力的来源,那么,内向型领导人吸引追随者的“武器”就是:缄默、庄严的自信——
你是深思熟虑的规划者,你不喜欢激烈的冲突,即使有一项伟大的变革计划,你也总是默默地放在心里,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一步步推进 。
说“摸着石头过河”的邓公,就是一位偏内向的领导人 。
你是了不起的倾听者,总是用客观、描述性的语言风格与下属沟通 。你说话不像外向型管理者那样富有感染力,但很少给员工错误的信号,不会让员工事后有“咦,哪儿不对劲?……MD,被忽悠了”的感觉 。

内向的人,不需要改变自己

文章插图
“你可以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改变世界 。”
——内向性格的圣雄甘地说
5 优势三:追求高质量的、稳定的社交关系  
最后一项优势,让我们直接挑战对内向型人的最大的偏见——不善于社交 。
内向型人遇到的“不会说话”的苦恼,并非是真的表达能力差 。
内向型人心里感受过于丰富,或者逻辑过于复杂,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反而变得结结巴巴,辞不达意 。
而交流就是一门技术,只要智商没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人人都可以突飞猛进,根本不管你内向还是外向 。
所以交流能力不是原因,“内向型人不善于社交”的偏见,是因为这两种人社交的目的有天壤之别 。
黄吉米有一句名言:“我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强行搭话影响我看风景的出租车司机,一种是明明不熟,还撒娇撒得我一脸蒙逼的人 。”
内向型人最经典的场景是,和一个要好的朋友聊得像个八婆,猛地插进来一个普通朋友,秒变高冷淑女 。
换句话说,他们最讨厌的不是社交活动,而是浪费时间的低质量社交 。
对外向型的人而言,交流就是他的USB接口,型号通用,即插即用,聊完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
而内向型的人,从来不相信在酒桌上交流了几句话,就变成熟得可以穿一条裤子 。他们认为,那些人自来熟的人,只是想让自己在陌生人中显得更合群而已 。
内向型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稳定的亲密关系,他们的朋友虽然不多,但走心的朋友一点也不比别人少 。

内向的人,不需要改变自己

文章插图
“事实上,我没有见过多少艺术名流,因为我会害羞 。拍摄好莱坞电影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害羞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高中时代那样,与世界格格不入 。”
——也是内向性格的LadyGaga说
  6 内向型人如何在这个不友好的世界里生存?  
有一种被社会改造过的内向型人: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外向;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的内向,在他们谈笑风生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疏离人群的心 。
在无数次热闹的聚会中,他们常常觉得自己灵魂忽然飞离躯体,脑中响起中学背过的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一句话:“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我TM到底是在干什么呀?
对于这个不友好的世界,苏珊?凯恩在TED的演讲中,给了内向型人三点建议:
1、如果你无法像外向型人一样融入团队,与其焦虑,不如顺其自然;
2、常常独自到野外去,寻找内心的启示;
3、最爱的书、电影,自己写的文章,你可以推荐给别人看一看,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理解你的世界 。
关于性格,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也许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

内向的人,不需要改变自己

文章插图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
“有时候我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外人面前会表现得开朗、合群,但是当自己独处的时候,会感到筋疲力尽、多愁善感,有时候甚至不想再走入人群中……”
 
这些心理困扰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化解心理困扰?答案,其实就隐藏在我们的人格特质之中 。
 
人格特质是什么呢?借用心理学大师荣格的话来说,人格特质就如同面具一样,每个人会在不同的场合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整合的,那么他会活得很幸福、平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存在着冲突、分裂,就可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