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兵马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至今蕴藏着许多未解之谜 。本书作者供职于江苏省国土厅,在长期研究中,对秦俑的归属问题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他的这部专着,以众多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为出发点,大胆挑战学界一些似乎已成“定论”的主流观点,试图证明兵马俑与秦始皇并无直接联系 。下面就和趣闻解密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
1983年第7期的《考古》杂志发表的《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一文称:在对整个封土堆的土壤汞量测定过程中,1个点的含量达到1440ppb(纳克级,相当于10的负9次方),其余53个点的平均含量约205ppb,由此得出了封土汞含量异常的结论,进而认定封土汞异常的原因,是来自秦始皇陵地宫之中,有着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 。
有些人认为这是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史料记载,得到了当代科技手段的肯定,认为这是地宫建设超越时空界限的铁证,更有权威人士据此提出:由于有大量水银的保护,秦始皇虽然死了2000多年,但他仍可能完好无损地安卧在地宫之中 。当然,也有一些专家和学者,对“物探”成果的真实性、适应性,提出了合乎逻辑的质疑 。
比如:在1986年的秦俑学术讨论会上,就有人就“汞异常”的说法指出:如果要使前述观点得以成立,首先要排除以下几种外部汞污染的可能性 。一是,要排除周边工厂排出的含汞废水、废气,对秦始皇陵封土产生的各种污染;二是,要排除秦始皇陵附近的农作物,曾经使用过各种含汞的农药;三是,要排除长期以来,在骊山开山工程爆破过程中,曾经使用过含汞的起爆剂 。
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临潼县志》说:“1978年~1980年,对全县苯、汞、铅作业工人进行普查,涉及21个工厂中毒人数1193人 。”《陕西省志》也说:“长安、临潼、蓝田县,农药中的汞、砷等有毒物质,大部分残留于土壤中,并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
还有人质疑说,如果秦始皇陵地宫集中埋藏着大量水银,那么它无疑是一个特大的污染源,历史上应该有汞污染引起的病史资料才对;而且在紧靠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几个村子的水井中,也应该测得汞异常的技术数据 。然而这方面的记载一直是空白 。
我们知道,地壳中汞平均丰度为0.08ppm(微克级,相当于10的负6次方),土壤为0.03~0.3ppm 。所以,对秦始皇陵封土堆土壤汞量测定过程中,除含量达到1440ppb这个点确属不正常之外,其余53个点的平均含量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可见,由此推导出秦始皇陵封土汞含量严重超标,是不够严谨的 。
有学者对《史记》中“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相机灌输”的话深信不疑,于是提出“在秦始皇陵地宫深处,存在着13000多吨水银,几千年来它们还在不断地流动着” 。可是,对这13000多吨水银的来源,是难以解释的 。史书记载,在四川,以出产水银着称的涪陵汞矿,一直到明清两代,进贡朝廷的汞每年只有300多斤 。
要在秦始皇陵地宫中灌进13000吨水银,按照明清时期朝贡数量估算,得生产9万多年才能满足要求 。另一方面,如果在几十米深处的地宫有13000多吨水银,那么它在封土堆表面形成“污染圈”的汞含量,就可能达到一个难以想象的特高数值 。即使我们将地宫中的水银压低到200吨,也得生产1300多年 。
【秦始皇陵地下是否存在水银大海?揭开兵马俑之谜】
- 焦恩俊《小李飞刀》将被翻拍,是否能超越经典呢?
- 秦始皇陵隐藏着秦始皇还活着的惊天秘密!
- 揭秘秦始皇陵:秦陵地宫位置扑朔迷离
- 历史上阿房宫是否存在它又是如何被烧毁的
- 小龙虾有寄生虫吗 怎么辨别小龙虾是否熟了
- 匪夷所思!史前是否曾经存在半兽半人
- 陪伴在秦始皇陵墓群中的千年女尸古墓是谁
- 科学家不敢公开的发现,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
- 解析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为何都不戴头盔
- 中国上古八大姓,你的姓氏是否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