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爆发的繻葛之战,是春秋初期郑国郑庄公为称霸中原,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也是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后,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崛起,不听从天子之命,开始觊觎和争夺霸主地位的开始 。
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周王室的实力大减,东迁洛邑的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实际上势力已一落千丈,其直接统治的地区日趋狭小,根本号令不了其他诸侯 。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形势下,一些诸侯就乘机脱颖而出,开始挑战周天子的独尊地位 。其中地处中原腹心的郑国,在这场斗争中首先崛起,成为当时诸侯中最具实力和威望的一国 。
郑国虽迟至西周后期始分封立国,但由于其开国君主郑桓公为周厉王的幼子,与周王室关系亲近,因而一直为周王室所倚重,被委以为王室卿士,主持周室中枢大政 。加上郑桓公当年将国内民众由关中地区迁到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占有了四通八达的天下形胜之地,故国势蒸蒸日上,成为诸侯列国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
郑庄公继位后,凭借国力强盛,又身为周室权臣的有利条件,竭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进一步增强郑国的实力 。在军事外交上,他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并灭亡了许国,造就了“小霸”的局面 。
随着政治、军事实力的增长,郑庄公对周王室的态度也越来越变得倨傲不羁,不把王命再放在眼里 。这样一来,周郑之间的矛盾就变得尖税起来,繻葛之战正是这种矛盾的产物 。
早在周平王在位时,周郑之间就互不信任,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即周平王的儿子作为人质留在郑国,郑国的公子忽也做为人质住到周都洛邑 。到了周桓王继位后,更反感郑庄公的专横跋扈,于是将国政委交给虢公,后来甚至干脆剥夺了郑庄公的卿士地位,并把郑国的部分土地收为己有 。
郑庄公恼羞成怒,从此不再去朝觐周桓王,两国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周桓王不能容忍郑庄公的无礼犯上行为,于是便于公元前707年秋天,亲自率领周军和征调来的陈、蔡、卫等诸侯军大举伐郑,一场大战终于在中原战场上爆发了 。
郑庄公闻报周室联军倾巢而来,便统率大军进行迎击 。很快,两军相遇于繻葛 。为了赢得决战的胜利,双方都赶紧调兵遣将,布列阵势 。周桓王将周室联军分为三军:右军、左军、中军,其中右军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挥,蔡、卫军附属于其中;左军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挥,陈军附属于内;中军则由桓王亲自指挥 。
郑军方面针对周室联军这一布阵形势和特点,也相应作了必要而充分的部署 。他们将郑军也编组为三个部分:中军、左拒(拒是力阵的意思)和右拒,郑庄公及原繁、高渠弥等人率领中军,祭仲指挥左拒,曼伯统率右拒 。准备与周军一决雌雄 。
交战之前,郑国大夫公子元针对周室联军的组成情况,对敌情进行了正确的分析 。他指出,陈国国内正发生动乱,因此它的军队没有斗志,如果首先对陈军所在的周左军实施打击,陈军一定会迅速崩溃;而蔡、卫两军战斗力不强,届时在郑军的进攻之下,也将难以抗衡,先行溃退 。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公子元建议郑军首先击破周室联军薄弱的左右两翼,然后再集中兵力攻击周桓王亲自指挥的周室联军主力——中军 。他的建议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因此为郑庄公所欣然接受 。
另一位郑国大夫高渠弥鉴于以往诸侯联军与北狄作战时,前锋步卒被击破,后续战车失去掩护,以致无法出击而失利的教训,提出了改变以往车兵、步兵的笨拙协同作战方式,编成“鱼丽阵”以应敌的建议 。所谓“鱼丽阵”,其特点便是“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即将战车布列在前面,将步卒疏散配置于战车两侧及后方,从而形成步车协同配合、攻防灵活自如的整体 。郑庄公是一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统治者,所以高渠弥的这一战术新建议也被他所采纳了 。
- 泓水之战:周朝堂吉诃德宋襄公的搞笑表演
- 秦晋崤之战:秦国第一次妄图称霸中原失败
- 共叔段之乱:郑庄公导演了历史上第一起钓鱼执法
- 揭秘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真相,被孟子所误导的一段历史
- 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商汤是如何获胜的?
- 史上孙膑怎么死的,马陵之战后归隐从此无消息
- 成皋之战是什么意思成皋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甘之战,为巩固王位夏启讨伐有扈氏
- 北齐徐州兰陵郡王高长恭简介兰陵王传奇邙山之战
- 垓下之战是哪个朝代的?垓下之战的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