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女性内衣叫袜魏晋时流行内衣外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袜”,可是这个“袜”不是今天的袜子,而是指女性的内衣 。而且还第一次出现了浴衣的概念,那时叫“明衣” 。
衫子与汉代袍子有区别
黄强表示,魏晋时期的服饰比较宽大,体现出“褒衣博带”的时代特点 。魏晋时期的内衣因纵情放纵,故而疏松宽大 。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重清谈,人们更是吃药成风,服用五石散 。服了药物,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皮肤干燥,衣服与皮肤摩擦,容易溃烂,必须穿着宽大的衣裳,以避免皮肤的溃烂 。所以必须“褒衣博带”,“魏晋人服饰的飘逸,并不是仅仅为了表现仙风道骨,而是有苦衷,不得已而为之的 。”受服用五石散,以及玄学思想的影响,魏晋时人往往率性而动 。
进入南北朝以后,因为民族的大融合,汉民族的服饰吸纳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衣服裁剪更加贴身、适体,传统的服装样式(深衣制)逐渐退化,西北少数民族的服装(胡服),尤其是裤褶和裲裆则成了社会的流行服装,其应用范围由家居扩大到日常生活,礼仪交往 。
魏晋时期的衫子与汉代袍子是有区别的,就是衣无袖端,敞口 。衫子在魏晋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内衣,主要在中上层社会流行 。当时还有单衫、複衫、白纱衫等 。衫有单层与夹层之分,不论婚丧均常用白色薄质丝绸制作 。
穿着轻薄透明的衫子在魏晋时期非常流行,衫子薄透才能见到衫子下面的肌肤,他们所要追求的就是肌肤若隐若现的效果 。
裤褶最初是胡服,用于军旅,不分男女 。后来进入中原,为汉民族吸纳,成为社会普遍装束 。
裤褶实际上分为裤与褶,褶就是款式紧身的上衣,通常样式是交领、窄袖,长不过膝 。与裤子配套,称之为裤褶 。褶紧身,或者贴身而穿,裤褶之裤,属于有裆裤 。不过这时的裤子仍然宽松,为了便于行动,人们用带子从膝盖部位将裤管系紧,不使其松散,这种裤子叫做缚裤 。
裤褶的面料视季节而变,春夏季多用罗、绮,秋冬季多用锦、绫,甚至皮革 。凡穿裤褶者,一般在腰间束有皮带,贵族则以金银为饰 。裆最早出现在汉代,裲裆本来属于专用内衣,它是后世背心的最早形式 。
到了魏晋时期,裲裆开始由内向外发展,被时尚的女子由贴身而穿,演变到穿在外面 。裲裆从单纯的亵衣,发展成罩在衣裳外面的时尚之衣 。
追求时尚之美的女性们,一反常态,将过去秘不示人的亵衣--裲裆,勇敢地加在了“交领”外面,按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内衣外穿 。当时的裲裆不仅妇女穿着,男子也可穿裲裆 。裲裆也按季节,分为单、棉质地 。春夏之际,气温温和,人们衣着单薄,裲裆如同单衣、薄衫,往往一件足矣 。
女性内衣叫做“袜”
对于袜子,现代人非常熟悉,古代也有袜子,可是此袜非彼袜,那时的袜子是指女性的内衣 。
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内衣中有一个名称叫“袜” 。对于现代人来说,袜子是穿在脚上的,最早叫足衣,其实足衣在古代并不是“袜”,而是“襪”或“韈”,只有穿在女人身上的内衣,才称“袜” 。《广韵·末韵》中记载:“袜,袜肚 。”梁朝刘緩《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诗》中就有“袜小称腰身”的比喻 。还有一种束胸内衣宝袜 。宝袜就是专用于束胸的贴身内衣 。
明人杨慎《丹铅总录》中记载:“袜,女人胁衣也 。”明人田艺蘅称:“宝袜在外,以束裙腰者,视图画古美人妆可见,故曰楚宫腰,曰细风吹者此也 。若贴身之衵,则风不能吹矣 。”
黄强表示,南北朝服饰开了隋唐服饰的风尚,从南北朝仕女露领服饰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趋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