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经费短缺论不成立:总经费超过日本

甲午战争是日本由弱变强的转折点
金一南教授表示,甲午战争成为近代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由弱国变成强国的重大转折点 。
有句话叫“战争决定秩序”,其实“战争决定命运” 。
美国从事国际战略研究的专家曾经说过,“国家制造战争,战争制造国家”,中日甲午战争非常典型地印证了这句话 。
国家制造战争,甲午战争从策划、发动到全面展开,日本都是主动的,大清王朝都是被动的 。虽然大清王朝在1894年8月1日正式对日本宣战,但是在前面的作战中已经吃了很多亏,日本已经挑起战争了 。甲午战争是一场典型的由国家制造的战争 。
反过来看——战争制造国家,甲午战争使日本第一次成为近代的强权 。日本在以前看中国是顶礼膜拜,甚至趴在地上看,是仰视的 。甲午战争后,日本看中国变成俯视,它觉得中国被它打败了,北洋水师被它彻底地击毁了 。
日本用甲午战争的战争赔款两亿多两白银,完成了向整个工业化转型的一系列的转折,完成了从政界到军界到国民心理的奠基,觉得日本是个强国了,把这么大的中国都打败了 。
一个国家是不是强国,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国民有没有一种强悍的精神气质,这个精神气质来自于哪里?得获得胜利!甲午战争成为近代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由弱国变成强国的重大转折点 。
三大事件推动北洋海军成军
金一南教授表示,北洋海军成军主要受到三个事件的推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74年的日本入侵台湾,1884年的中法战争 。
大清王朝感到,当时中国主要的危险和入侵是从海上来的,当时清朝的大臣描述“东洋一小国,仅购铁甲船2只,竟敢借端发难” 。就是说,日本有了两条铁甲船,就敢对大清王朝发难 。1884年中法战争,当时的光绪皇帝就称“法国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无忌” 。
这三大事件,无不和海上力量的有无和强弱密切相关 。就在这种情况下,大清王朝终于下决心必须建立一支近代化海军,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不这样不行了,不这样做不足以维护王朝的安全,不足以保住这个政权,这个国家要被别人一块一块地吃掉 。因此,这三大事件就成为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的最大推动力 。
腐朽的官僚机构制约了北洋海军建设
既然清政府把北洋海军作为维护自身统治的重要工具,下了巨大的血本来经营,为何自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以后,“添船购炮”的工作却停止不前了?
金一南教授分析,当时有这样几个倾向:一是认为北洋海军已经可以了,已经差不多了,船都买来了,能力都有了,包括北洋海军的系列演习给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朝大臣造成一种假相,感觉北洋海军的建设已经基本可以了,就是要统治海上可能难,但是作为防御可是有富裕了 。
第二,当时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情况 。慈禧处在行将半退不退的状态,光绪皇帝即将亲政,慈禧当时有个心思就想修颐和园,给自已修一个最好的去处去住 。
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主持海军衙门,相当于今天的海军部长 。他当时的心机是,既然慈禧想修颐和园,那就给慈禧修吧,慈禧尽快休息,这样就能把权利交给他的儿子光绪皇帝 。
于是,作为海军部长的奕譞,本应该操持军费支持海军发展,结果却变成了一个积极挪用海军经费帮助慈禧修颐和园的人物 。这里面有着复杂的官僚算计加进到了海军建设中去,最终受损失的必然是海军 。
而奕譞本来是强烈反对慈禧修建颐和园的,当慈禧在同治年间还没有把他的儿子立为光绪皇帝的时候,他认为修园把国家的财政耗光了,是不值当的,因而坚决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