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春节习俗:过零点不动刀初一不吃荤

老北京过年吃什么?芥末墩儿、豆儿酱少不了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 过了腊八儿就是年 。腊八儿粥喝几天 ,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 , 糖瓜粘 。二十四 , 扫房日 。二十五 , 炸豆腐 。二十六 , 炖羊肉 。二十七 , 宰公鸡 。二十八 , 把面发 。二十九 , 蒸馒头……”
这首童谣生动描写了北京人过年前的准备 。腊八节这天有一件必做的事 , 就是腌腊八蒜 , 这可算得上地道的北京习俗 。
崔岱远在所著的《京味儿》一书中提到 , 有一项“和蒸馒头紧密相关的工作” , 就是炸丸子 。每到过年 , 北京人都要炸出一大盆丸子预备着 。年夜饭上必有丸子 , 因为丸子象征了合家团圆 。一般人家过年期间的餐桌上几乎顿顿有丸子 , 图省事也是一方面原因 。以前春节期间 , 各家总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 , 吃饭时间不固定 , 也没有很多时间炒菜 。要能事先准备好丸子 , 端上来就能吃 。
不仅是丸子 , 北京人过年的餐桌上冷、热、荤、素一应俱全 , 而且必须要有红烧鲤鱼 , 取“年年有余”之意 。还有两样小菜必不可少 , 一样是芥末墩儿 , 另一样是豆儿酱 , 非常有北京特色 。
芥末墩儿是北京人过年的首席素菜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 家家户户开始预备芥末墩儿 。吃的时候点上米醋和香油 , 甜酸清脆 , 开窍通气 。过年时吃足了大鱼大肉 , 解油腻全靠它 。
豆儿酱虽是小菜 , 但做起来工序不少 。这道菜主要用黄豆、胡萝卜丁、白豆腐干丁、水疙瘩(一种咸菜)丁和肉皮丁一起煮 , 等凝成冻就大功告成 。吃起来清凉嫩滑 , 再点上一点腊八儿醋 , 渗起酒来 , 比大鱼大肉更美妙 。
崔岱远还表示 , 北京人过年要准备素菜 , 初一不能吃荤 。比如像全素斋的素食 , 基本是豆制品 。
北京习俗并非年三十吃饺子 过了零点不动刀
饺子作为最为人熟知的春节食品 , 各地吃法也有所不同 。但按传统的老北京习俗 , 并非大年三十这天吃饺子 。
崔岱远介绍说 , 老北京讲究吃的是“五更饺子” , 即初一早上吃 。大年三十吃大鱼大肉 , 年夜饭吃完开始剁馅、包饺子 , 过了零点则不能再动刀 。饺子必须是纯素食 , 馅里放的是木耳、蘑菇、粉丝等 。按照老规矩 , 可以放姜 , 但不能放葱、蒜和韭菜 , 这几样东西虽然不是肉 , 却算是“荤”的 。包饺子、煮饺子、盛饺子的器具也不能沾上荤腥 。
过年包饺子要全家人一起 , 有钱人家也是如此 。这为的是体现一家人的团结和睦 , 齐心协力 。饺子里不光有馅料 , 还会放一些洗净的硬币和枣 , 图个吉利 。
到了五更天 , 饺子煮熟之后先上供 。仪式过后 , 全家人到院子里燃放鞭炮 。回到屋里小孩给老人磕头 , 长辈则会发压岁钱 。之后 , 全家人就可以聚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新年头一口儿”了 。
“北漂儿”回家带点啥吃的?点心和酱菜
每年临到过节之前 , 崔岱远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家在外地的同事、朋友来询问 , 回老家带点什么北京特色的食品 。
他表示 , 北京人过年过节讲究打个点心匣子 , 包上“大八件”、“小八件” 。前者一斤正好八块 , 分别有福、禄、寿、喜等字;后者更为秀气 , 一斤十六块 , 做成桃、杏、石榴、苹果等水果形状 , 而且点上颜色 。这么做也是为上供的时候摆放方便——每盘一样 , 每样两块 , 供上四盘或者八盘 , 正好用上一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