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的战略意义:明军彻底失去了关外的控制( 二 )


【松锦之战的战略意义:明军彻底失去了关外的控制】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 。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 。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 。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至此松锦大战结束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歼敌十三余万众,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 。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数万计 。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
三 松锦之战的战略意义
1、松锦之战使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此战,乃明清争夺辽东战争中的一次战略性决战 。清军采取围城打援战法,取得决战的胜利 。夺辽西四城,歼敌约十三万众,马匹、甲胄无数 。使清军八旗劲旅得到空前壮大(尤其是汉八旗的扩充) 。松锦之败,使明朝在辽西损失了最大的一支精锐军队,也是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精锐军队 。因此说,松锦之战使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出现了“惊天大逆转” 。战后,清军完全占据了战略主动权 。为清军开始新的战略进攻奠定下基础 。
2、松锦之战使满洲集团的政治目标得以实现
史料有关满洲集团“取而代之”的远大政治目标的表述记载并不多,而现在我们纵观历史,从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摄政王多尔衮的步子始终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 。如:抛开太祖努尔哈赤波澜壮阔的统一东北女真,以及对明宣战等不说,仅就都城赫图阿拉——界凡——辽阳——沈阳迁移这件事,足以显示其政治抱负 。这大概是源于这个渔猎民族惯于追逐目标的天性 。
那么,纵观这次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松锦之战,明朝整个辽西防御彻底被毁,山海关外只悬一孤城——宁锦,京畿无疑袒露在清军的铁骑面前 。面对这岌岌可危的局势,明廷已无能为力 。满洲集团的政治目标“唾手可得” 。
可见,松锦之战是满洲集团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最后一次大战;是从根本上动摇明王朝统治的鏖战;是一场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大决战 。因此说,松锦之战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皆十分重大 。正如,康熙大帝玄烨把萨尔浒大战与松锦大战比较时所指出的:“太祖一战而王基开,太宗一战而帝业定 。”[98]
3、松锦之战极大地打击了明廷朝野上下的士气
松锦之战,明廷调洪承畴为蓟辽总督,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集结最精锐的步骑十三万余众,几乎是倾其所有,与清军决于死战 。正如明山西道御史米寿图所说:“关外之存亡,神京之安危,决于一战 。”[7]然而其结果,却出人意料:明军在松锦(松山、锦州之间)一战而溃,且多名将领降清 。这一结局,不能不引起朝廷乃至举国的震惊与恐慌 。可以说,松锦之战极大地打击了明廷朝野上下乃至全国的士气,为清军日后入主中原顺利收复城池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4、松锦之战满洲集团开始大量招降明朝军政人才为我所用
松锦之战后,远见卓识的皇太极为日后问鼎中原之需,大量招降如:洪承畴、祖大寿、祖大乐等一批汉臣,并委以重任,充当清军入关后的“引路人” 。这些都在后来的实践中得以印证,故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知道,松锦之战对于明朝来讲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 。其次,对于满洲集团来讲,松锦之战的战略意义更加重要,是实现其政目标过程中生死攸关的一次战役;是一场志在必得的鏖战 。因此在开战前,满洲集团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战争中采取科学灵活的战术,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为下一个问鼎中原之目标奠定了基础 。终在松锦之战后短短的两年,也就是1644年取而代之,结束了明王朝276年的统治 。由此可见,夺取这场战役胜利的战略意义,对于满洲集团来讲是可想而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