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翻案:秦始皇焚书时竟留有完整备份

1、焚书令
针对淳于越封建诸侯的提议 , 李斯上书嬴政作答 。
书曰:“五帝不相复 , 三代不相袭 , 各以治 , 非其相反 , 时变异也 。今陛下创大业 , 建万世之功 , 固非愚儒所知 。且淳于越所言 , 乃三代之事 , 何足法哉?异时诸侯并争 , 厚招游学 。今天下已定 , 法令出一 , 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 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 以非当世 , 惑乱黔首 。
网络配图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 , 莫之能一 , 是以诸侯并作 , 语皆道古以害今 , 饰虚言以乱实 , 人善其所私学 , 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 , 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 , 人闻令下 , 则各以其学议之 , 入则心非 , 出则巷议 , 夸主以为名 , 异取以为高 , 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 , 则主势降乎上 , 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
至于如何禁止 , 书中再道 ,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 ,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 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 , 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 ,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者 , 以吏为师 。”
书上嬴政 , 嬴政批道 , 可 。意思就是 , 我看行 。
网络配图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秦火焚书了 。对于此举 , 后世多持恶评 。然而 , 在附和过往那些骂声之前 , 我们有必要详细了解有关焚书的种种细节和实际后果 。夸人要夸到痒处 , 骂人则要骂到痛处 。知己知彼 , 方能百骂不殆 。倘一闻焚书二字 , 也不深究 , 便即拍案而起 , 破口大骂 , 作激愤声讨状 , 窃以为不免“操”之过急 。
首先 , 从李斯的视角看去 , 焚书有它的逻辑必然性 。在李斯的上书中 , 对淳于越请求分封之事 , 只用了“三代之事 , 何足法哉”八个字 , 便已驳斥一尽 。随即 , 将淳于越之流定性为“不师今而学古 , 以非当世 , 惑乱黔首” 。而像淳于越这样的人 , 所在多有 , “人闻令下 , 则各以其学议之 , 入则心非 , 出则巷议 。”人之所学 , 则是源于书本 , 因此 , 禁书乃至焚书便是斩草除根的应有之义了 。
古人竹简刀笔 , 著书匪易 。不比今日 , 每年都有数十万种著作出版面世 , 借用叔本华的话来说 , 还都是些“内容丰富、见解独到、而且全是少不得” 的著作 。这也就决定了 , 帝国焚书的品种不可能太多 , 大致为:
一 , 史官非秦采访人员 , 即六国之史记 , 以其多讥讽于秦 。
网络配图
二、诗书、百家语 。尤其诗书 , 乃是淳于越之流以古非今的武器仓库 。烧之等于缴械 , 看尔等还怎么援引去 。需要特加注意的是 , 从李斯的上书可知 , 当时帝国所有的书籍 , 包括明令烧毁的在内 , 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备份 。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 , 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 , 尽焚之” , 则六经之类 , 他依旧留得 , 但天下人无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