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为何不喝上贡皇室的好茶六安茶?

六安茶指的是产于寿州盛唐,也就是今天安徽六安一带的茗茶,其中以“小蚬春”最为出名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就出现了关于六安茶的记载 。众所周知,我国名茶起源于贡茶,在唐代以前贡茶甚至不具备专门的茶名 。所以将六安茶列为历史名茶,可谓是实至名归 。
按理说这等上贡皇室的好茶,应该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家家户户争着买的抢手货 。可偏偏荣华富贵的贾府里头,老太太史太君硬是不买它的帐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事件回放一:
【贾母为何不喝上贡皇室的好茶六安茶?】“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 。妙玉忙接了进去 。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些 。’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 。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 。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 。’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她是怎么行事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 。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 。’贾母便吃了半盏 。”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文中出现了两款名茶,其一是产于安徽省六安县的六安茶 。六安茶区自古就是贡茶产地,唐代出“小蚬春”,宋代出龙芽,明代出皖西六安,到了清代则是六安瓜片 。问题是六安瓜片创制于清末,在六安茶系里属于后起之秀 。而《红楼梦》在乾隆中叶以后,带脂砚斋评的八十回抄本日多,末叶时已经公开在庙市中抄买了 。可见上文提到的六安茶,肯定不是现在名列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瓜片,而只能是六安茶系里的早期品种 。
其二是“老君眉”,也就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银针茶,今天称为君山银针的 。这货是黄茶中的珍品,全由精选芽头制成,茶身满布毫毛 。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现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而得名 。冲泡开了又形如长眉,所以也有称它作“老君眉”的 。
这两款都是历代沿用作为贡品的名茶,真要PK起来,论资历算是势均力敌 。那为啥贾府老太太厚此薄彼,只爱老君眉没商量呢?莫非真像贾赦老爹中秋笑话里说的,老太太的心偏到胳肢窝底下去了不成?
自然不是那么回事,问题可能还是出在个“味”字上 。品茗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好比青山绿水那样的绿茶,瞧着是芽片嫩绿,色泽清亮,一眼看去犹如清风过耳,美得赏心悦目,可一入口酸苦得不行,而且毫无回甘余地,只配给商家拿去做养眼的招牌 。
六安茶也属于炒青绿茶类,明代屠隆的《考槃余事》中写到: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 。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可见它的苦是全地球人都知道的 。后期出现的六安瓜片或许正是因此而改进了制作工艺,使得口感变为鲜醇回甘 。
六安瓜片(图片源自网络)
相比之下,“老君眉”也就是君山银针,在茶汤味道上显然力压了对方不止一个头 。它的原料幼嫩而做工精细,黄茶特有的焖黄工序令茶叶苦涩味儿减弱,香气更加清鲜,滋味更加甜醇 。这样的口感,自然是比入口偏苦的六安茶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了 。
除了茶汤本身味道以外,不晓得大家有无留意到,妙玉尽管身为女道士,可她对老太太的口味嗜好是相当地了解 。贾母只是略微坐坐,随机要求讨杯茶吃,她就能立刻捧上一钟“老君眉”来 。看来面对贾府名义上的最高主宰者,即便是出家人也未能免俗,照样得事先摸清底细,才好把马屁拍得不着痕迹 。那么,贾母的个人口味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