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文章插图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清华简 , 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 。经碳14测定证实 , 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 , 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 , 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 , 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
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 , 未经“焚书坑儒”影响 , 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 , 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
基本介绍中文名:清华简
外文名:Tsinghua Bamboo Slips
年代:战国中晚期
数量:2388枚
收藏日期:2008年7月
收藏地点:清华大学
属性:楚简
清华简简介2008年7月 , 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 。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 。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 , 如今已不得而知 。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 , 大多数前所未见 , 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 , “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 , 价值难以估计” 。这批竹简于2008年7月15日被运到清华大学 。校方立即组织专家 , 用3个月时间对它们进行了清理保护 。据清理后统计 , 清华简中整简所占的比例很大 , 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 。简的形制多种多样 , 最长的46厘米 , 最短的10厘米左右 。简上的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 , 风格不尽一致 , 大多精整清晰 。有少数简上还有红色的格线 , 即所谓“朱丝栏” 。入藏保护2008年7月15日 , 装载着竹简的塑胶箱通过海关抵达清华大学 , 一开箱大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 。据介绍 , 竹简在流转海外的过程中 , 持有者大概为了卖个好点的价钱 , 用竹片把竹简托起来 , 但是他们用的竹片没有经过消毒处理 , 搞得竹简上全是霉点 。其后 , 专家们用最小最软的画笔洗掉霉点 , 把竹简泡入无菌蒸馏水里 。在校方的支持下 , 还为竹简建起了恆温恆湿的保藏室 。2008年10月14日 , 由11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得出结论: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 内容大多为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 。为了印证这一论断 , 2008年底 ,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 , 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 , 经树轮矫正后 , 得到的数据为公元前305加减30年 , 即战国中晚期之际 , 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 。另外 , 专家还请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对竹简残片的含水率做了测定 , 结果是400% , 这是曾经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结果 , 现代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文章插图
“清华简”拍摄存档李学勤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 , 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 , 它的製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拍照在鉴定会上 , 专家们就提出了缓脱水 , 快拍照的建议 。对竹简拍照 , 最关键的是儘可能清晰準确地表现简的原来状貌 , 但在不脱水的状态下 , 要拍出不变形的照片 , 却是很大的难题 。为此 , 专家与清华美术学院的摄影家们反覆试验 , 终于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通读拍照后 , 专家们将简的数码照片投影于墙壁上 , 一枚一枚地依次试读 。这样的读法有两个不能迴避的问题 , 一个是这批竹简久已散乱 , 大多数失去了原来的次序 , 折断的也没有拼合起来;另一个是竹简上的战国文字 , 久已失传 , 解读起来有很多障碍 。不过 , 专家们就像玩拼图一般 , 根据竹简长短 , 编绳位置 , 版式 , 字型和字元间距 , 竹简内容等对各种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 , 终于在竹简中找到了至少63篇书 。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