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我们也要争做“小李时珍”

“同学们,这种药材就是何首乌,可养血、解毒。”在江苏省宜兴市湖镇,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的药用植物学教师张萍(化名)大步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她一面带领学生认药,为他们讲解每一种药用植物的药性,一面演示采摘方法及要点。
从业16年来,她每年都会领着学生在野外采药用植物,让他们“闻着药香学习”。对张萍来说,只有去野外采药才能获取草药的第一手资料:“神农氏遍尝百草,李时珍等名医也都有丰富的野外采药经历,学生们需要通过野外采药得到锻炼。”
【 植物|我们也要争做“小李时珍”】前不久,00后姑娘吴佳莉和同学们来到湖镇,这里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我们也要争做‘小李时珍’。”她说。很快,吴佳莉认识了有“活化石”之称的药用植物——银缕梅。作为被子植物最古老的物种,银缕梅是仅在中国发现的活化石树种。
之前,吴佳莉一直分不清绞股蓝和乌蔹莓两种药用植物。张萍专门挖起了这两种药,详细为同学们讲述其不同点。原来,绞股蓝的茎条颜色是淡紫色,苦味中带有一丝甘甜,而乌蔹莓的茎条是深红色,味道偏苦。绞股蓝叶边缘处带有细毛,乌蔹莓的叶片则光滑平整。“大自然真的是‘无字的书’。”吴佳莉感叹道。
此行他们还发现了一株已生长大约8年的药用植物黄精。张萍决定将它移植回学校的百草园,便于学生了解这一珍贵药材。挖药是个精细活,要先看准药材的大小。经过测量,这一株黄精直径已达60厘米。“黄精的根部可以入药,挖药时一定要小心。”张萍拿着铲子,小心翼翼地垂直挖掘。如今,黄精已移栽到“百草园”。据了解,园内栽种的药用植物数量已达260余种。
“比起单纯的课本知识,这次实践让我见到的每一种药用植物在脑海中的形象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参加野外实践课的王海洋说。
通过实践,同学们参与专业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很多。前不久,张萍决定开设一个百草园药农班,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没想到一下就有50多人报名。
“药用植物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不仅能使学生亲身感受药用植物的生长状况,能认识更多药材,也能够体味识药、采药的乐趣。”张萍说,孩子们更需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意识。
“职业教育就要实实在在搞实训,在实践中让学生学到真本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张萍说。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郝达富表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人加深了对中医药的认识与理解。作为医药类职业院校,学校积极推进中药学教学工作,在野外实践中磨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力求在学习药用植物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历代名医身上的优秀品质,使学生成为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药学奥秘的青年力量。
左智越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10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