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节?老年节是哪一天


重阳节的由来
每次在重阳,我们总能想起那句“我孤身异乡,逢佳节思亲” 。17岁的王伟离开家乡,到长安求名 。那是一个喜庆的季节,繁华都市的热闹景象让这个无人陪伴的少年感到孤独 。他将远亲的思念融入笔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九月九山东忆兄弟》 。.

老年节?老年节是哪一天

文章插图
唐德宗李石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更准确的说法是,重阳风俗始于三国晋时期 。经过多年发展,唐贞元五年(789年),德宗下诏,将其定为全国三大节日之一 。大型节日之一 。至此,重阳风俗已经完全形成 。
在传统社会中,重阳节的主题一直是消灾避邪,围绕这一主题发展了四种习俗,即登高、饮菊花酒、戴山茱萸、吃重阳糕 。

古代重阳节四大习俗
关于登高习俗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是古人祭祀山神,认为山神能保人避灾 。因此,在重阳,当“阳极必须变”时,他们会上山避灾,祭祀山神以求平安 。农民时间充裕,山上的野果和药材都已经成熟,所以农民经常上山采摘,又称“小秋收” 。
朗诵登高的诗,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杜甫的《登高》,传颂千古 。蓬勃 。李白的《九天登八菱看洞庭海军诗》也尽了他的本分 。“九日晴,登时无秋云,福山楚汉分明 。”
老年节?老年节是哪一天

文章插图
清代石涛重阳登山图
重阳节是在金秋菊花盛开的时候 。赏菊、饮菊酒是古人过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相传,此风俗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志向高洁,喜爱菊花 。后人纷纷效仿,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民间也称农历九月为“菊花月” 。
吟诵菊花诗时,陶渊明首先要说:“菊花似我心,九月九日开;客知我意,重阳相聚 。” 而孟浩然的《待重阳,菊花来》从侧面写下了诗人对菊花的热爱和对重阳的向往 。说起喝菊花酒的习俗,就有杜甫的“义溪黄花酒,今白发人” 。还有陆兆麟的《异乡饮菊花酒,万里愁容》 。可谓是情景交融,寓意深远 。
清代陈梅《月满清幽图》九月重阳菊 。
唐代有重阳插山茱萸的习俗 。山茱萸又名艾子,气味芳香,具有驱虫、除湿、祛风除菌、治寒热、益五脏、延年益寿的作用 。古人认为,在这一天插入山茱萸可以避灾避难,或戴在手臂上,或将山茱萸装入香囊,或戴在头上 。戴山茱萸的人多为妇女儿童,有些地方的男人也戴 。
也有很多诗描述佩戴山茱萸 。唐代有孟浩然的“山茱萸少戴,取自深情亲人” 。若香,今日百合菊突然变黄了 。” 苏东坡道:“你不必看酒灯里的山茱萸,而要瞧不起现在和古代的世界 。”
老年节?老年节是哪一天

文章插图
齐白石《重阳诞辰》
中国的传统节日,当然少不了美食 。重阳糕,史料中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 。制作方法随意,但有很多讲究 。9月9日黎明,要在孩子们的额头上贴一块蛋糕,口中轻轻念诵祈祷文,祝愿孩子们万事如意 。比较特别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上面放两只羊羔,寓意重阳(阳)合 。有的还在蛋糕上放小红纸旗,点蜡烛,用小红旗代替山茱萸,用蜡烛代替“爬(光)高”的意思 。
清代道光年间,诗人杨敬亭写《月饼》,“中秋已过重阳节已过,见花饼处处热闹 。有两层面有枣栗子,筵席铭文以刘浪为荣 。” 重阳糕的盛况可谓圆满 。
重阳糕
重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历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但如果能将重阳的各种风俗融入一首诗中,那一定是陈士道的《九天秦公》《风归雨》明云沙行,从寺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作客带黄花 。登高怀抱心还在,乐此不疲 。” 去见老夫 。淮海的天下青年,恐怕无处落黑纱吧?” 诗人巧妙的将重阳节的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的习俗融为一体,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