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面对残疾人群体,请让孩子耐心倾听


小一|面对残疾人群体,请让孩子耐心倾听
文章插图
扫一扫,看视频
编者按: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我国目前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的人生或许因残疾痛苦,却用顽强守护着不屈的灵魂。他们一样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多彩人生,他们需要更多温暖与关爱。怎样教育孩子怀抱一颗善良之心,尊重关爱残疾人?怎样引导孩子耐心倾听残疾人内心的需求?一起来听听小一姐姐的讲述。
各位宝妈们:
最近有宝妈问我:“孩子就读的班级有一个听障小朋友。孩子问我,‘妈妈,他为什么听不见,为什么要戴助听器上课呢?’我一时不知该如何解释。”
孩子总会长大,也终究会明白,但前提是我们能够给孩子做个好表率。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我想和大家讲一讲如何引导孩子尊重、帮助残疾人。
尊重残疾人群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一书中,就记录了孔子对残疾人的尊重。原文说: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其中的“瞽者”,指的就是盲人。意思是孔子看见失明的人,即使这些人年少,孔子也一定会从坐席上起身以示尊重。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叫黄莺的女孩儿,两岁时的一次高烧,造成她双目失明,视力一级残疾。自幼好学的她,并没有因看不见而放弃自己。在学前班,黄莺在看不清书本和黑板的情况下,跟着老师读几遍,就能把课文背得烂熟。6岁那年,黄莺进入了特殊教育学校,踏上求学之路。
很多人说,盲人只能从事按摩之类的工作,但黄莺从不为自己的人生设限。她一直坚信,学习可以改变命运。
上大学,一直是黄莺心里的梦想。2014年,在中国残联、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第一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盲文试卷诞生。得知消息的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那一年的暑假,黄莺跟着两位老师补习数学和物理。老师不会盲文,她就请老师读题、讲解,自己用盲文记下来复习。备考的过程虽辛苦,支撑着她的唯有心里熠熠生辉的“大学”二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次年高考成绩公布,黄莺以总分数高出宁夏理科一本分数线85分的成绩,如愿进入武汉理工大学。黄莺心中无比神圣的高等学府,终于向她敞开了怀抱。
大学期间,她摸索出“口述-盲文记录-盲文学习-盲文解题-口述”的学习模式,逐渐适应了通过读屏软件来听题目、电子版试卷进行作答的考试过程。付出终有回报,黄莺大学期间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如今,她即将迎来硕士毕业答辩,走上工作岗位。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他们或许看不见、或许听不见、或许肢体残疾,命运对他们如此不公,可他们依然热爱生活。让孩子尊重残疾人,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每个生命都平等,残疾人群体同样向往美好,同样在通过努力追寻梦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很多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可以借助辅具和健全孩子一同学习,残健融合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残障人士和健全人群交流、融合,既能让残障群体融入社会,也能让社会大众更深入认识了解残障群体。
还记得吗?在今年东京残奥会T11级别女子4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翠青以56秒25的成绩,在领跑员徐冬林的协助下成功实现卫冕,并创造了新的残奥会纪录。赛场上,徐冬林就是刘翠青的眼睛,8年来两人靠着一条10厘米的牵引绳并肩作战。在徐冬林的引导下驰骋赛场,让刘翠青找到了人生新的可能;领跑员的角色,也让徐冬林的职业生涯得以延续。他们相互陪伴,相互成就,奋力奔向终点的身影,正是残健融合的温暖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