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长平之战:司马迁为何痛骂赵胜贪财作死?

司马迁对平原君赵胜是倍加赞赏的 , 捧他为战国四君子 。《平原君虞卿列传》一开篇 , 司马迁就定下了基调 , 说赵胜是赵国最贤明的公子 。“平原君赵胜者 , 赵之诸公子也 。诸子中胜最贤 。”接着中司马迁又讲了几个故事 , 分别赞扬赵胜礼贤下士(砍下爱妾的脑袋以奉贤士) , 简拔人才(毛遂自荐) , 重情义不肯出卖朋友(秦昭王质押赵胜以索魏齐)等 。可是到了《列传》的结尾 , 司马迁却突然失态 , 痛骂赵胜“利令智昏” 。用这等厉害的词骂人 , 这在《史记》中绝无仅有 。即使是司马迁痛恨厌恶的商鞅 , 他也只用了“天资刻薄” , “少恩”等贬义但却冷静的词语 。一个“利令智昏” , 司马迁痛心、惋惜、击节拍大腿 , 栩栩如生 。
赵胜怎么利令智昏了?一向精明的赵胜真的利令智昏了吗?
我们知道 , 史书中的文字可分为两部分 , 一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 曰材料 , 材料枯燥乏味 。二是对话、心理描写、场景描写、旁白议论 , 曰结论 。结论可以是作者直接言明 , 也可能是通过对话、心理描写、场面描写等暗示诱导 , 叫读者自己得出 。长平之战的结论司马迁直接写明 , 说赵胜看不清大势 , 利令智昏 , 因贪婪而被韩国上党郡守冯亭所骗 , 致使赵国四十余万身陷长平 , 差点亡国 。“然未睹大体 。鄙语曰利令智昏 , 平原君贪冯亭邪说 , 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 , 邯郸几亡 。”
读史书应该重点研究材料 , 而不能盲从作者的结论 。
我们来看材料 。长平之战从头算起 , 应该是秦昭王四十五年 。这年 , 范雎建议秦昭王远交近攻 , 占领韩国黄河南岸的荥阳城 , 然后灭韩 。秦昭王要显示自己英明伟大 , 一定要在臣下的建议上增删修改 , 不打荥阳 , 而是命白起攻占黄河以北的野王城 。白起何等了得?野王城闻之 , 不战而降 。
野王一失 , 韩国上党与都城的联络就被切断了 。韩王自知上党不保 , 干脆做个人情把上党送给了秦国 。可是当时的上党郡守靳蝩仇秦 , 还报韩王要与秦国拼死一战 。“臣请悉发守以应秦 , 若不能卒 , 则死之 。”韩王已经与秦国言定 , 不愿失信怕招致更大的祸患 , 便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 , 遵旨降秦 。冯亭走马上任来到上党 , 表面遵旨 , 暗地下却使了个借刀杀人计 , 派人与赵国密议 , 要把上党送与赵国 。“冯亭守三十日 , 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 , 且以与秦 , 其民皆不欲为秦 , 而愿为赵 。”
【解密长平之战:司马迁为何痛骂赵胜贪财作死?】赵孝成王闻讯 , 征求大臣的意见 。舅爷平阳侯赵豹似乎一眼就识破了冯亭的借刀杀人计 , 坚决反对接受上党 。“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 , 欲嫁其祸于赵也 。”
赵孝成王不甘心 , 对赵豹说:“今发百万之军而攻 , 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 。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 , 此大利也 。”
打发走了赵豹 , 赵王又去问叔父相国赵胜和大臣赵禹 。万没想到 , 老成精明的赵胜回答赵王的话 , 竟与赵王如出一辙 。“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 , 逾岁未得一城 , 今坐受城市邑十七 , 此大利 , 不可失也 。王曰:善 。乃令赵胜受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