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狄仁杰和包拯谁的断案能力更厉害

狄仁杰和包拯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关于他们的事迹,百姓们一直都口口相传,赞颂不已 。那么他们俩人谁厉害呢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狄仁杰是唐朝名相,而包拯则是北宋名臣,他们都是德高望重,备受百姓称赞的人物 。只是他们俩并不是出于同一个时期,所以两者之间,其实并不好比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有人认为,单从断案这方面来看的话,狄仁杰比包拯更胜一筹 。因为,关于狄仁杰断案的能力,在书上也是有记载的 。据说,狄仁杰在一年之内,就将过去积压的上万的案件,迅速、公正的审理完毕,其中涉案人员有过万之多,但是却无一人鸣冤,可见,狄仁杰断案之申诉,判案之公正 。
而关于包拯的记载中,大多是记述了包拯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的品性 。对于包拯断案的记述只有寥寥几笔,所以包拯虽然清正廉洁,但未必就如狄仁杰一般断案如神 。而且包拯所有的那些美好的品性,狄仁杰几乎也都拥有 。
【唐朝名相狄仁杰和包拯谁的断案能力更厉害】另外,他们虽然都敢于犯颜直谏,但是狄仁杰与包拯相比,更善于权变 。狄仁杰能够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根据时势的变化,迂回地达到目的 。而包拯可能更加耿直,不知变通,只知道一味地往前冲 。单从这种性格上的特点来说,狄仁杰也比包拯更加善于断案 。
所以,单从断案这方面来说,狄仁杰可能会比包拯更厉害 。
包拯的品质
包拯的品质不用多说想必世人也是知道的 。他的品质可以用范仲淹的一句话来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忠君爱国,以人为本,刚直不阿,清廉不屈,以身作责,不怕权势的威胁 。真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让后世之热所缅怀 。他从来不会阿谀奉承,拍上级的马屁,也不会动用小心思骗取上级的的欢心,更不会为了一己利益而骗取百姓的金钱 。对于这样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主张要罢掉他的官,革掉他的职,让他永远远离朝廷 。
包拯画像
包拯的忠君爱国体现在他向皇上呈上的奏折里,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包拯想把国家治理好的愿望,比如愿陛下遵而行之等句子 。他为国家社稷着想的心思融在每一个奏折里,想必皇上也能够明鉴 。在包拯的心中除了国家,还有百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 。没错,包拯正是将这句话付诸行动的实践者,所谓从理论到实践,正是这个道理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吏贪污的时间屡见不鲜 。老百姓被官吏压迫得生活不能自持 。包拯把这个问题看在眼里,于是直接上奏皇上,请求薄赋税,改盐法等 。他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深的同情 。至少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做到尽力而为了 。
有着刚直不阿品质的他不害怕权贵 。他写过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先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大致的意思也就是做官的话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不好的方面,被世人唾弃 。这也是伴随包拯一生的座右铭 。
包拯的名言
包拯,世人称之为包青天 。青天则是对清官的称呼 。关于包拯的名言,都出自于他在各个地方做官时所写的诗句中 。他说过关于廉和贪的句子,廉洁正直的人时百姓的表率,贪赃枉法的官员就是百姓的强盗 。这句话是包拯向皇上上书的时候说的,他做官期间一直秉承着廉洁刚正的精神,蔑视贪官,刚正不阿 。他也曾说摒除任何私心杂念,要直率为人,无私和正直是修身处世的基础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包拯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 。祖父是平民,父亲是进士,在朝做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是世交关系 。因为有父亲这一层世交关系,所以包拯与文彦博后来亲上加亲,结为亲家 。他28岁考取了进士,考取进士便要进朝做官,但是包拯是出了名的孝子 。就像他的名言所说,只要他的母亲在,他就要在身边,不会远离 。直到36岁包拯的父母逝世后,他才放下心去天长县做知县大人 。在上任期间,他断了一桩神奇的案子,于是名声就此远播万里 。他为政清廉,聪明武断,受到上级和百姓的赞许,之后朝廷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