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被大清扔掉的宝物日本得到后却用它称霸

自从鸦片战争后一声炮响,号称天朝的大清王朝,对外战争的主旋律就成了一个词:挨揍!但虽说挨揍的是大清,但经常感到疼的,却只有清政府 。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杀到哪里,好奇围观群众就常跟到哪里 。二次鸦片战争的情况更雷,英法联军刚杀进北京,京郊群众都热情高涨的抢了圆明园 。这座万园之园与其说是被烧光,不如说是被老百姓捡洋捞似的拆光 。
如此奇特景象,也无怪英国政府会这样为侵略行为辩解:我们只是替他们的老百姓去教训一下清政府 。为啥会这样奇特,归根结底还是教科书里那句大实话: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得人心 。但是如此,却真有一场战败,结结实实到了举国沉痛的地步: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败的有多沉痛?不但朝野一片愤怒,民间更满满哀鸿 。赔上老脸跑去马关屈辱求和的李鸿章,刚回到天津就被沿街老秀才扔烂苹果 。李鸿章的老部下,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原台湾巡抚刘铭传,更是气得呕血数升,含恨离世 。
是年京城科举大考,上千爱国学子更拼上功名不要,集体罢考请愿,只求大清变法自强,演出了中国千年科举史上热血澎湃的“公车上书”事件 。就连那年月“下九流”的梨园艺人们,也都各种悲愤 。昆曲名丑杨鸣玉的一幅绝命对联,尤其名流千古: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一二次鸦片战争丧权辱国后,清廷举国上下依旧不可救药的自大麻木,甲午战败,却真真正正令举国各行业阶层集体悲痛 。不但因为被打的惨,赔钱多(两万万白银),割地多(台湾澎湖列岛),被生生狠斩了一刀 。可比这肉痛更不甘的,却是心痛:为什么我们会败给日本?
自从一二次鸦片战争耻辱战败后,虽说举国麻木依旧,但知耻的清政府,其实也很勇:三十年洋务运动,一群洋务名臣自强求富的口号震天响,卖力建工厂造洋炮练新兵 。像号称亚洲第一的汉阳铁厂和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全是账面上的辉煌成果 。谁知甲午开战,所谓辉煌成果,从海战到陆战,齐刷刷败得干脆 。这就好比一个曾被流氓欺负的苦孩子,三十年里卧薪尝胆,苦修武功,总算练出一身漂亮肌肉 。刚刚自我感觉良好,却还没等到一雪前耻,就被邻家昔日看不上眼的小弟黑虎掏心打翻,没愈合的伤口上,活活给补上深深一刀 。才知道先前的漂亮功夫,全是虚胖 。如此痛彻心扉,以至于大清当时,着实举国追问:为什么?
相关的原因,从中国到日本的专家,都总结了很多 。以至于直到今天的课堂上,还是中学历史考试的重点 。但有一个日本人却总结出了离奇原因,早在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前,日本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就坚定认为日本一定会赢:因为捡到了一件来自中国的绝世法宝 。而当代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同样也持这观点:日本能够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一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首先要归功于这件法宝 。这个传说中的宝贝,正是中国清代思想家魏源写就的一本奇书:《海国图志》 。区区一本书,会有多大的杀伤力?日本人的回忆是:相当巨大 。
二机缘巧合的到来
日本人与《海国图志》的缘分,起自1851年长崎港的深夜 。
这一天的具体日子,日本各种史料说法各异 。但发生的事情,却堪称鸡毛蒜皮:一艘来自中国的商船,在长崎港被日本海关工作人员查出了违禁货物 。虽经一番争吵交涉,却还是被严格执法,全数没收 。
但是在相当多日本史学家甚至政治家眼里:这个时日不可考的小事,却是日本历史浴火重生的开始 。因为那批被查禁的货物中,就有三本《海国图志》 。
在日本海关工作人员眼里,这本书记录的内容,都是外国稀奇古怪的事,好些语句还十分大逆不道,连日本人当时像妖怪一样看的天主教都夸,简直非主流 。作者魏源,虽说是个举人,可比起当时日本人熟悉的中国名家,真个也叫不入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