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海揭秘清朝之:鸦片战争与晚清财政的关系( 二 )


但2000多万两的军费对应80多万常备军仍然太少了 , 简单平均一下 , 官兵人均不足25两 , 嘉庆、道光年间米价在每石2两左右 , 一个九品官的年俸是33两 , 因而这点军费只能算“人头费”和维持费用 , 别说建造新式战舰 , 就连置办几件像样的武器也常常捉襟见肘 。
根据《清实录》等史料记载 , 顺治九年(1652)朝廷岁入2428万两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岁入3123万两 , 雍正三年(1725)岁入3585万两 , 乾隆十八年(1753)岁入4069万两 , 嘉庆十七年(1812)岁入4013万两 ,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岁入3714万两 , 以上各朝财政收入虽有增减 , 但200年间大体维持在一个水平上 。
没有大起也没有大落 , 这与清朝财政收入的结构有关 。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地丁、盐课、关税是主要项目 , 其中与土地相关的地丁一项通常占到2/3左右 。土地的面积是相对稳定的 , 如果税率没有大的改变 , 这项收入自然相对稳定 , 这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业国家财政的特点 , 不仅清朝 , 之前的历代王朝也基本维持着这种状况 。
在这种状况下政府的作为也十分有限 , 财政支出只能保障兵费、官俸、皇室支出以及赈济等几项 , 财政支出的余地十分有限 , 遇到对内对外战争只能采取临时性的加税、捐纳等手段予以筹办 。财政支出的维持性决定了军费与军备的维持性 , 即使面临严重的军事威胁 , 这种惯性也难以迅速改变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 政府是国家的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 , 政府除了保护人民安全、协调内部矛盾外 , 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保护国家的领土与主权 。要履行好这些使命 , 政治、军事、外交和法律的措施都必不可少 , 而财政通常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 财政不能仅以维持政府运转为目的 , 它还有配置资源、调节分配、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 。
当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 , 对国家和政权有了新的认识时 , 中国还处在2000多年前就已确立的封建统治框架之下 。或许在清朝统治者看来 , 所面临的对手还是那些试图改朝换代的人 , 不管这些人来自陆地还是海上 , 对付他们的手段还是千百年来的那些习惯做法 , 至于经济战、贸易战和金融战 , 这些都是无法想像的 。
鸦片战争前中英双方工业制造能力、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只是表象 , 深层次里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思想的巨大差异 , 这两个国家 , 一个完成了近代化的改造 , 一个还生活在1000年前 , 双方的差异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 , 把各自的综合实力早已框定在了不同的等量级上 。
道光十九年(1839)6月3日 , 清政府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了从外国商人那里没收的鸦片 , 23天里共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 , 约相当于外国商人向中国整整一年的鸦片走私量 。
道光二十年(1940)6月21日 , 首支英国舰队到达珠江口 。8月 , 侵华英军舰队基本组成 , 包括16艘战舰和4000多军人 , 后来英军又陆续增兵 , 最多时有战舰25艘和1.9万人 , 当时中国东南沿海4省的总兵力不少于20万 , 还有从各省陆续调来的兵力 , 在人数上清军占有绝对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