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神话光环揭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导读:我们了解诸葛亮大多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治国有方,料事如神,但小说毕竟有太多虚构成分,鲁迅就曾有“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评论 。那么,让我们褪去他的“神话”光环,作为“凡人”的诸葛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真实的“三顾茅庐”
有关诸葛亮最出名的典故就是三顾茅庐了,还原真实的诸葛亮,首先要从他的出山——“三顾茅庐”说起 。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被对手贬损地称作“诸葛村夫”,是说他出身村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是汉代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 。他的父亲诸葛做过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东汉末年的豫章太守 。诸葛亮年幼时父母双亡,他和弟弟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诸葛玄门下 。诸葛玄素来与荆州牧(荆州的最高官员)刘表交好,便前往依附,诸葛亮于是又随之来到了荆州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过着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 。他志向不凡,常自比古时的名相管仲、乐毅,在荆州一带的文人中小有名气 。
【褪去神话光环揭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网络配图

当时,刘备屯住在新野 。由于事业的坎坷不顺,刘备很想找一位能为自己谋划方略的贤士,谋士徐庶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立即亲自前往请教,于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
根据《三国演义》,刘备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无功而返,却从多个侧面了解了诸葛亮的才能 。一心求贤的刘备不辞辛苦第三次登门造访,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他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诸葛亮于是道出了后世闻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谋划了立足荆州、西进蜀地,继而“三分天下”的方略 。刘备听后大为赞叹,便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兴复汉室 。
小说中,“三顾茅庐”被浓墨重彩地渲染,但正史《三国志》对这一段的记载却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这里的“三”不一定是指“三次”,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词,我们只能确定历史上刘备曾“多次”造访了诸葛亮 。其次,史家如此简单地描述,可见其中并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曲折情节 。在魏晋时期,文人崇尚隐居和清谈,推脱出仕是一种风尚,并不见得是故意的矜持 。因而,真实的“三顾茅庐”只是那个时代平常的一种访求罢了 。至于令后人称奇的《隆中对》,其实鲁肃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因为当时的天下已分割殆尽,只有西蜀可做文章,于是也就不免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嫌了 。
“三顾茅庐”被后人渲染成一个传奇故事,可能是因为诸葛亮成功的出仕经历和卓越的名声,使其成为了后代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 。“学而优则仕”,文人们都渴望有明君的知遇,而高姿态的出仕又是一种无比的荣耀 。所以,“三顾茅庐”实为千古文人心中一个梦想 。
身居后方的总调度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山是时势的转折点 。自此,三国的历史几乎成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个人表演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赤壁之战俨然成为诸葛亮的一副棋盘;“智取南郡”、“三气周瑜”——更使刘备得以稳固后方,进兵西蜀 。
然而,真实的情况显然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传奇,甚至可以说,两者相差甚远 。在最初的岁月中,真实的诸葛亮只是一个刚刚出道的“谋士”,不仅没有在赤壁之战中叱咤风云,而且根本没机会参与刘备的军务 。
诸葛亮出山后不久,荆州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只得南撤 。危难时刻,诸葛亮主动请缨到东吴游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 。到达东吴后,诸葛亮面对孙权慷慨陈词,使孙权坚定了联合抗曹的信念 。促成孙刘联盟,这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功劳 。至于“舌战群儒”、“借东风”等一系列传奇故事实为子虚乌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奇谋则是张冠李戴 。赤壁之战在东吴都督周瑜的统筹指挥下大获全胜 。诸葛亮虽未贡献于具体战事,但因游说有功而被刘备破格提拔为“军师中郎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职位只是一个品级不高的“杂号”,与“军师”相去甚远,与关羽、张飞等人的地位也不可相提并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