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趣话:曹操究竟有哪些人格魅力?

导读:曹操在历史上堪称一代枭雄,无论《三国演义》如何否认,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的鲜活形象 。在三国中,他实力最强,麾下猛将如云 。那么他究竟有哪些魅力,能够聚集天下英豪为他卖命谋策?
网络配图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 。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 。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操闻大喜 。许邵的内心是矛盾的,虽然鄙薄操之为人,却又不敢得罪对方,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真是高明得体,这也是全书描写曹操的一个纲 。作者的意图是把曹操放在汉室正统的对立面,令其扮演奸相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他平定北方之功绩,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复杂是曹操,最难理解的人物也是曹操 。
无论怎样,曹操特有的人格魅力是无法掩盖的,演义如此,历史亦如此,这里仅就其具备的领袖气质做一些探讨 。笔者认为,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 。
一.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 。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魄力: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 。京师敛夡,莫敢犯者 。(《三国志·武帝纪注》)换了别人,考虑到蹇硕的权势,恐怕也就算了,曹操则不然,其果决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
再来看看官渡之战中曹操是怎么扭转局面的: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 。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 。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 。绍遣骑救琼 。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 。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合、高览攻曹洪 。合等闻琼破,遂来降 。绍觽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三国志·武帝纪》)
网络配图

许攸献劫粮之计,这时“左右疑之”,曹操却敢于一博,亲自前往 。乍看去,曹操把全军成败系于来投的敌将,实为孤注一掷,与赌徒无异,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了:“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觽少粮尽,士卒疲乏 。”(《三国志·武帝纪》)可见若不用许攸之计,等于坐而待毙,与其这样,倒不如赌上一把,尚有取胜的机会 。从这件事情中,足见曹操当机立断决策之明,比之优柔寡断的袁绍,高下立分 。
二.所谓文如其人,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个豁达自信的曹操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雄姿英发 。曹操的这一性格本身并无特别之处,难得的是往往在逆境中凸现出来: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黙不起 。张合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 。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 。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 。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三国志·武帝纪注》)兵败之际,毫无颓态,反而大笑,不愧为一代枭雄!可以想象,当时军心低落,主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士兵能否振作起来 。一声大笑,一番狂语,有如冰天雪地里的一堆篝火,不仅会给将士们带来温暖,还能够鼓舞士气,这才是优秀主帅的风范 。再有,官渡之战结束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三国志·武帝纪》)此事堪称中国权术史上的经典一幕,仔细想想,这一招实在是高明:若追究下去,难免造成人心惶惶,对于大战方息的曹操军团来说,内耗无异于自取灭亡;若既往不咎,小可收买人心,大可稳定局面,一举两得 。可见曹操的头脑是很冷静的,狭隘之辈绝对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如此魄力从哪里来?还是要归功于他的豁达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