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总喜欢杀名士是因名士恃才傲物吗

192年,曹操在当地官僚和名士拥戴下成为兖州刺史,当时他的实力不够强,地位也不稳固 。兖州属中原的“四战之地”,周围强敌环伺 。州内诸郡的太守、豪族也各怀异心,其中就有曹操青年时的好友、曾经的党人、陈留郡太守张邈 。曹操起兵之时,本是张邈的属下,现在却成了张邈的上级,这令张邈心中不平 。
边让,子文礼,曾在大将军何进府中做幕僚,后出任扬州九江郡太守 。边让自认为不适合做太守,遂辞官回家乡兖州陈留郡 。作为与孔融齐名的名士,边让“恃才气,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曹操怒而杀之,并夷灭边让一族 。这可捅了马蜂窝 。兖州“士林愤痛”,兔死狐悲,曾经拥戴曹操的名士陈宫与张邈联合吕布发动叛乱 。
曹操
兖州郡县纷纷倒戈,只有鄄城(兖州治所,即首府)、范、东阿还在曹军手里 。当时曹操在进攻徐州,如果不是留守的荀彧和程昱沉着应对,力保三城不失,恐怕就没有日后的魏王了 。曹操花了两年时间才彻底荡平这场叛乱 。199年吕布兵败后,陈宫也被俘虏,曹操不计旧恨,劝陈宫投降,陈宫不为所动,遂杀之 。
曹操从兖州叛乱中吸取了一个教训:名士的重要性 。即便没有治国或军事才能的名士,不能成为曹操的幕僚,但他们声望高,又结交或依附豪族,振臂一呼,地方豪族和人民往往归从 。在力量不足够强大时,不能任意戕害名士,反而应该充分利用名士的声望和号召力 。官渡决战之前,袁绍南下大举攻曹的影响下,曹操控制地区“四方瓦解,远近顾望” 。曹操派出陈群、何夔等一批名士去镇抚谯郡诸县,以稳定人心 。
曹操画像
193年杀死边让之后,直到204年之前,曹操没有杀掉手下一个名士(兵败不降或者还想叛逃的陈宫和沮授不算,算不上名士的华佗也不在此列),反而以朝廷名义征辟了一批横议是非、桀骜不驯的名士,比如祢衡和孔融 。祢衡与此前的边让一样恃才傲物,多次轻侮曹操,曹操吸取教训,一忍再忍,最后实在忍受不了,也只是推荐祢衡给刘表而已 。大名士孔融不但对曹操冷嘲热讽,更反对曹操篡位,但曹操也隐忍很久,208年当上丞相、权力更加稳固之后,才借机除掉孔融 。
平定冀州前后,东汉朝廷也几乎被架空,曹操大权在握,志得意满、容不得置疑和批评,兖州叛乱后矫饰、姑息名士的面具渐渐除去 。205年曹操下令“整齐风俗”,破除朋党,加强言论控制,主要是针对孔融这类的“浮华之士” 。较早暴露曹操矫饰一面的是许攸 。官渡之战时,许攸从袁绍阵营叛变,建议曹操攻击袁军粮草所在地乌巢,曹操从之,一举击败袁绍 。许攸自恃功高,轻慢曹操,甚至直呼曹操小名阿瞒 。曹操装作不在乎,但内心忌恨,终于在204年抓住把柄杀掉许攸 。
与孔融同年被杀的周不疑在汉末历史上并不突出,实际上是一个少年英才 。他与曹操最喜欢、最聪明的儿子曹冲关系很好 。曹操想把女儿嫁给周不疑,被周拒绝,不久后曹操派刺客暗杀了他 。周不疑死时年仅17岁,据史书上说,他被杀是因为当年曹冲不幸病死后,曹操认为其他儿子以后都驾驭不了周不疑 。
在笔者看来,这个理由实在牵强,一个17岁的少年再有才华,能比得过曹操霸府内多如过江之鲫的谋臣智士?曹操杀周不疑的真实原因是,权势越大,曹操性格中狭隘、专制的一面越充分暴露出来,小小的周不疑竟敢拒绝堂堂东汉丞相(司空)的好意,不知好歹!
孔融

娄圭,字子伯,荆州南阳郡人,青年时与曹操有交情,后来成为曹操的谋士 。随曹操平冀州、征刘表、破马超,屡立功劳,曹操感叹“子伯之计,孤不及也” 。后来,娄圭就说了一句“此家(曹操)父子,如今日为乐也” 。曹操认为他诽谤,收监后杀之 。其实,很可能是娄圭的才智遭已曹操嫉妒,也有功高震主之嫌,出言不逊只是曹操除掉他的借口 。曹操爱才惜才的另一面,是度量狭小、阴狠好杀 。与娄圭同年被杀的是荀彧,荀彧是士人领袖,为人低调谦逊,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又与曹操及其手下重臣联姻,但反对曹操的篡逆不臣之举 。鉴于荀彧的贡献、威望和地位,曹操不敢直接杀掉,只好逼荀彧自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