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训史:始于周代一战后曾经被取消

《礼记》记载:“孔子射於矍相之圃 , 盖观者如堵墙 。”射箭也是孔门的教授内容 。
早夭的古代“军训”
在中国历史上 , 很早就开始了对学生的军事教育 , 周朝的标准课程有“六艺” , 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射就是射箭技术 , 御则是驾驶马车的技术 , 因为一直到春秋时战车都是战场上重要的作战工具 。
孔子是中国国民教育的开创者 , 他在教育过程中 , 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 , 《孔子家语·观乡射》就记载有孔子教射的内容 。
【中国军训史:始于周代一战后曾经被取消】 秦汉之时 , 学校军训则开始走下坡路了 。儒家学术逐渐被奉为正统 , 随着略去军事教育内容的新六艺成为主导 , 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 。
隋朝时 , 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备 , 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 。科举开始成为主流 , 文、武分举后 , 文举不考武学 , 文人学子为谋取功名 , 无暇学习军事 , 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 。
到了宋朝 , 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 , 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超越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 军事训练就变得毫无必要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 , 除了历朝历代开国打江山时很短的时间里重视一下军事训练 , 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文人闭门只读书的情形 。
近代“军国民”思潮
近代以降 , 几千年来“重文轻武”的传统教育受到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武力冲击 , 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 , 从器物着手 , 最先发展中国的近代实业与军事 , 并开设学堂传授西学 。
1894年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 全国上下意识到“强兵尚武”的重要性 。康有为提出各级学堂应重体育 , 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 , 并特别提出练习兵式体操 。蔡锷第一个倡导了“军国民”的教育 , 培养具有“国魂”的国民 , 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 。
1902年 , 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一文 , 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的实施应通过学校教育 , 训练学生行军、射靶、击剑、野外演习等能力 。清政府于1906年终于颁布《教育要旨》 , 把尚武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 , 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的办法 。
中华民国成立后 , 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 , 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 。之后 , 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 , 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 , 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
一战结束后 , 受国际思潮影响 , 教育界认为德国的战败是“公理战胜强权”的结果 , 不再强调军事训练了 。1922的《壬戌学制》取消了军国民教育 , 学校军训随之停滞 。
军训的重启与发展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 特别是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 , 外辱之下军国民教育思潮再起 。
1929年 , 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教育部与训练总监部会定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 , 1931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教育的通令》 。希望通过军事训练 , “锻炼学生身心涵养、纪律、服从、负责、耐劳诸观念 , 提高国民献身殉国之精神 , 以增进国防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