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传播史记在汉唐宋元朝时期的流传

《史记》的传播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 , 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 。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 , 也开始于这个时候 。据现知材料考证 , 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 , 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 。在这以前 , 《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或简称《太史公》 。
《史记》有两部 , 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 。在汉宣帝时期 ,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 , 但是篇幅流传不多 , 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
《史记》成书后 , 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 , 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 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 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 , 此其所蔽也 。”(《汉书·司马迁传》) , 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 。因此 , 在两汉时 , 《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 , 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 , 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
【《史记》的传播史记在汉唐宋元朝时期的流传】在西汉即使诸侯都没有全版的《太史公书》 , 东平王向朝廷要求赏赐宫廷中的《太史公书》也遭到拒绝 。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 , 西汉严禁泄露宫廷语 , 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 。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该书 , 其中已经有些篇幅不对宫廷官员开放 , 到班固父子时 , 宣称缺少了十篇 , 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 , 其中也少了十篇 。
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 。《后汉书·杨终传》云 , 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 。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史记》 , 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 。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 , 在汉以后即失传 , 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
汉晋时期对《史记》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 , 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 , 服其善序事理 , 辨而不华 , 质而不俚 , 其文直 , 其事核 , 不虚美 , 不隐恶 , 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 。”(《后汉书·班彪传论》 。据李贤注 , 此句为“华峤之辞” 。)在晋代 , 也有人从简约的角度夸奖《史记》 。张辅说:“迁之著述 , 辞约而事举 , 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 。”(《晋书·张辅传》)这些评价虽然不错 , 但在今天看来 , 却还远不足以反映出《史记》的特殊地位 , 因为得到类似评价的史书并不止《史记》一家 。如《三国志》作者陈寿 , “时人称其善叙事 , 有良史之才 。”(《晋书·陈寿传》)南朝刘勰说“陈寿三志 , 文质辨恰 。”(《文心雕龙·史传》)华峤所撰《后汉书》在西晋也颇受好评 , 时人以为“峤文质事核 , 有迁固之规 , 实录之风” 。(《晋书·华峤传》)至于说到简约 , 那也不是《史记》独有的 , 如“孙盛《阳秋》 , 以约举为能” , (《文心雕龙·史传》)干宝《晋纪》 , “其书简略 , 直而能婉 , 咸称良史” 。(《晋书·干宝传》)总之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 人们并没有把《史记》看得很特殊 。